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原标题: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我读《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有感
东方出版社推出一本大书,著名报人傅绍万的《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
《中华精神大历史》的价值和分量在于:它以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和王朝兴替为脉络,循着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选取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构筑起一幅中华精神的瑰丽长卷;以大变局、大因果、大本原和作为人类不朽价值的大人格、大情义,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以浓墨重彩书写圣哲先贤的精神人格,既见人、见事,又见理、见情,为正在推进的“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和时代的声音。
一
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侧重点,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对于行为文化,则依据其约束力的强弱,归类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可宝贵的价值,在它蕴含的民族精神,由民族的杰出人物所承载。
做好“两个结合”文章,基础性工作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这个方面,抽象的理论文章做得多,以人物作系统、深入发掘的工作做得少。《中华精神大历史》的出版,契合了“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顺应了读者需求,显得尤为可贵。
契合不是巧合,它是一个中华文明热爱者的时来运遇。作者的《城市与文化》一书,收录有大量游记,介绍欧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以作他山之石;介绍东方价值观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展示的魅力,以唤起文化自觉,不少篇章写于二三十年以前。职业的敏感,更反映于对文化事件的敏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预示着中华文化春天的到来。作者撰发理论文章《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开始潜心于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撰写,并先后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开设“论史”专栏,结集出版《感悟历史的大智慧》。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磨砺、积累修炼得来的功夫,作者才有了囊括数千年风云人物的底气,有了用人物构筑一部中国思想、精神史的胆识,才使本书得以涵盖丰富、博大的历史时空:
儒家复礼归仁,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治国以矩,道家崇尚自然;孔子创说大同社会,孟子光大民本思想,张载胸怀“民胞物与”;北魏孝文帝归宗黄帝推汉化,宋仁宗一片仁心合“万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民擎起一“青天”;“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那些释界、道界的领袖人物,唐玄奘舍身求法,丘处机古稀之年万里传道止杀救苍生。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历史人物,认识、应对千年变局的智慧和勇毅,也跃然纸上。
这些圣哲先贤,如大星丽天。从他们身上,既看到民族精神的源头,又了然其发展、流变。他们的精神人格,在当下依然散发着现实的魅力,或者已经化为现代文化的基因、血脉,或者需要通过“结合”,形成新文化,进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二
《中华精神大历史》书写的人物,多数有传记、评传等大部头著作评介,相当数量是正在热炒或炒了又炒的人物,在作者笔下,照样写出了新意、亮色,成为独有的“这一个”。
东方出版社张德军社长看完书稿后致信作者:“您的视角很稀缺,您的积累很丰富,您对读者很真诚,您的思想很动人。”
文如其人,说的是文和人的禀赋及人生经历的内在关系。德军社长概括的这些特点,是对这种关系的揭示。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一家有80多年历史的省级党报做了36年新闻工作,有20年领导岗位和13年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职务的历练。立身思想文化前沿,历览时代风云变幻,观人察事运乎日常,形成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选择、理解和书写的独有优势:以现实观照历史,故能使“文章合为时而作”;以史事而非言语、文告辨伪证真,故能使观点发人所未发;以心观心,人我相契,写人物心史,也刻下作者心路历程,捕捉作者、读者和历史人物同频跳动的脉搏,故能让思想深刻动人;以做新闻的思维寻找角度、聚焦特点,故能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呈现鲜明个性。许多读者熟悉、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也有了一种新面孔。
老庄何曾乐逍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著书立说,无不为了拯世济民,《老子》《庄子》同样跳荡着一颗入世的心。史圣何亏经纶才?司马光执政推行“更化”路线,拨乱反正,可成救世功,堪为后世师,无愧治世能臣。王夫之、梁启超把知书而不知用,执政无术而误国的帽子扣到司马光头上,错了。张謇是实业家,更是政治家,是千年变局下的弄潮人。以张謇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立宪派人士,则是大清最直接的掘墓人;王莽新政实恶政,均田制只是画了张大饼,欺世盗名数千年。崇祯复辽的国策严重脱离实际,却一意孤行,终成亡国恨;东汉末年,“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不能再拿着忠奸的尺子,以对待末代皇帝的态度去评价曹操;李白以他的诗歌唱出一种独立士格,一个快意人生,不过是遥远时代的一记回声。君主专制定型,哪里还有独立士格可言?因此,李白就像穿越历史隧道,进入盛唐的一个“幽灵”。苏东坡“晚醉佛老之糟粕”?东坡之道释,是“苏化”了的道释,是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取其真善美的道释,是儒释道互参。因此,见之于人,尽显东坡魅力;行之于文,更添苏文意韵。好的文学作品,不是人工提纯的水晶,而是自然的璞玉!
本书编辑冯川博士写下这样一段感言:透过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和家国命运的喘息起伏,您将您自身丰富宝贵的生命体验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深谙和洞察,坚强有力地传递给我们。正是通过这一维度的作者视角,通过您笔下宣泄的真实情感和历史生命的涌动,把历史存在切近而逼真地带给了当代人;写的是古人之事,说的又何尝不是今人的情与义,以及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和兴衰之道!这今古交叠激荡起的共鸣和波澜,具有极其强大的冲击力,使我们这些阅读者不能自已地共情、感动——正如您在序言里所说,您的作品是有“大人格”“大情义”的——确乎所言。
三
《中华精神大历史》之大,大在高扬人间“大道”,着力彰显“历史的灵魂”,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本书开篇,《一脉文明源流长》,追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源头。周朝的奠基者古公亶父,承接尧舜,立君为民。由周公推演,孔子揭豁,而成大同理想,在《礼记·礼运》篇发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震天撼地的强音。本书收尾篇,《天下几时可为公》,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千年走向。孙中山先生认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耶稣所谓“尔旨得成,在地若天”,此人类所希望,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引领人类前行的方向。它和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极乐世界是相通的,构成人类的理想或人类的宗教信仰。人类如果没有理想或宗教信仰,又何以称其为人类?
本书封底的提示语,有这样几句话:天下为公的人类目标,民惟邦本的政治伦理,汤武革命的历史逻辑。还应当强调一句,即允执厥中的执政取向。这似乎成为一条铁律:不管哪朝哪代,任何执政者,有了天下为公的人类目标,懂得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的道理,才会有民惟邦本的政治自觉,也才会有允执厥中的执政取向,执两用中,应时合度,守中致和。做到这些,社会就太平,政权就稳定。如果走向了反面,汤武革命的历史逻辑就登场了。
实现“天下为公”的人类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孔子设计了小康、大同两种社会形态,儒家传人将它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历史阶段。它是远大的理想,又是可以一步步接近的现实,激励着千百代圣哲先贤,坚忍不拔,生死不避,无怨无悔,去奋斗,去做一个时代能做的事,做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从这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共情点,找到了“两个结合”最正大的契合点,也打开了一条“两个结合”的大道通衢。
《史记》之后,中国的史书,尤其是那些断代史,往往截断源头,魂魄游离,或失魂落魄,历史就成了资治工具、帝王心机和权臣谋略的大杂烩。必须高度警醒,不可让它给“两个结合”制造杂音、噪音。
著书为用欣逢时。随着“两个结合”的深入和中华传统文化热的升温,《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必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读者喜爱。
(作者为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
- 2024-12-04中华文明研究的新进展——《中华文明的形成》读后
- 2024-12-04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
- 2024-12-04也谈《文心雕龙》的子书精神与集部归属
- 2024-12-02以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助推出版人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