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一场新书发布变身学术出版交流课

2024-12-18 09:3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文脉的演进》以讲录体形式出版后——

  一场新书发布变身学术出版交流课

  一课三十载,文脉五千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新著《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由陈引驰自1995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课堂讲录整理而来,动态地勾勒出中国文学史的演进历程,被认为是全程鸟瞰、探微、梳理、刻画中华文脉的一部力作。

  12月15日下午,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主办的《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沪举行。会上,陈引驰谈及讲录形成过程时说,由于需要配合课堂讲授,限于课时,无法完全充分展开,所以采取了不同于一般情况的处理方式。比如先秦散文、秦汉政论与史传、六朝的诗歌等都采用了不一样的概括方式。在内容上,基于对课程内容的熟悉与多年的研究,书中也体现了很多他自己的想法。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这一段文学史本身所包含的,但有的时候也超越了这一时段。他笑称:“中华书局聚珍公司编审贾雪飞将这部讲录提炼为‘文脉的演进’,是非常切合我的想法的,有时也有放开来的联想和议论,可能比较有趣,因此应该比较容易为读者们所接受。”

  图书以讲课的形式出版,引起上海高校专家教授关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说,从中西文学对比来看,书中既有中国先贤的积累,又有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观点和研究;既讲诸子,也讲《左传》《史记》,在说它们研究现状的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比如对《古诗十九首》、“苏李诗”的解读,很令人感动。

  “复旦大学中文系有写文学史的传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回忆道,“较早的有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其后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改革开放后有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在这之后就是陈引驰教授的这部新著《文脉的演进》。老一辈学者很少引用国外的著作,而《文脉的演进》对古今中外引用非常多且自然,让读者有所得并受到启发,让阅读变得很舒服。”

  “《文脉的演进》装帧设计很棒。蓝色的夜晚、金色的山脉,书名字体与用色像是月光洒落在上面,使得文脉就像光波一样,宁静而有动感,有一种儒雅的感觉,如同陈引驰教授其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对新书的封面表示赞赏。他评价道:“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中国文学的背后有一种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其实这就是文脉。在这个传统中,无论是研究哲学、政治还是宗教,又最终以创造文学为旨归。因而文学是文脉中最核心的东西,文人是文脉中生命的担当,而文脉往大处讲,就是文化;往小处讲,如果文脉有毛细血管的话,这毛细血管就是文章、文献。”

  对于讲录体的出版形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兆路认为,精英文化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讲录体便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普通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对读者而言,仿佛在听一场生动活泼的讲座,印象更深,更容易接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谈道,市场上流行的讲义、讲稿基本上仍是老师“写”的内容,而讲录体往往是在课堂上实际生成,有即兴发挥,还会结合学生的反馈有所调整,更具有现场感,可以把作者的发挥、札记都放进去。图书以讲课的形式呈现,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市场的需求。

  生动、活泼、美丽、知识、感悟、思想6个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阅读《文脉的演进》的感受。他说:“作为‘讲录’,这部书非常生动地反映了课堂现场的一些感受,把这样的感受变成一本书之后保留其生动性,文字依然活泼,可见作者和编辑花了很多心思。”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