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原标题: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报告文学《小木屋》
网络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小木屋》的主人公、半生致力于高原生态研究的徐凤翔教授,日前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3岁。
徐凤翔在青年时即立下投身林业的志向。“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中国林业》杂志创刊词的这句话令她牢记终生。
1951年,她以第一志愿报考南京大学森林系,1955年毕业留校,她盼着能去偏远的东北、西南林区工作。直到1978年,徐凤翔积极申请援藏前往西藏农牧学院任教、科研,自此与高原生态研究结下半生情缘。
1978年,47岁的徐凤翔只身进藏,乘溜索跨过上有飞石、下临急流的通麦天险,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色季拉山,来到尼洋河边的西藏农牧学院任教。她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年抵达学院时的激动:“经过20多年的向往和争取,我终于‘进门’了,回归了精神和专业的家园!”
援藏两年,徐凤翔既教书更育人,带学生野外考察,跌进过沼泽地,摔伤在塌方的山坡……她教出了西藏本土培养的最早一批林业人才,还首次在冰雪地带发现了高蓄积量云杉林,从此更加情系岗乡林区,更加坚定将森林生态研究扩展至高原生态研究方向。
1980年援藏到期,此后5年间她一边申请调藏工作,一边坚持每年进藏数月野外考察。一次次遇险,并没有阻挡她从事高原生态科研的热情:在波密岗考察云杉林,她的考察队因误食毒蘑菇食物中毒;在吉隆林区考察珍稀树种,竹叶青蛇距她头顶仅十几公分;在墨脱考察热带雨林,她一天腿上能吸附200多条蚂蟥,后又染上恶性疟疾昏迷多日……她笑言,云朋松友,乐在其间,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在这个时期,她与作家黄宗英结为知己,而她要建一座高原生态定位站“小木屋”的梦想,随着报告文学《小木屋》的发表备受关注。
1985年,徐凤翔54岁,申请多年的调藏工作终获批准。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下高原休养,她却逆行上高原,开启了人生新历程。那年夏天,徐凤翔抱着水杉和龙柏各10株幼苗飞往西藏,水杉引种由此扩展到高原。同一年,她呼吁建立的高原生态研究所获得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西藏高原生态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由此走向深入。
在藏工作的18年间,徐凤翔走遍西藏18个主要林区,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影像资料,获得“高蓄积量云杉林”“古树异木”等多个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写下《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等著作,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多项空白。在她的推动下,岗乡高蓄积量林芝云杉林自然保护区、巨柏林保护区、东久高山松后备资源基地、墨脱林区生态与珍稀物种保护区等陆续设立。
“她开创了高原生态研究的先河。”西藏农牧学院这样评价徐凤翔的贡献。
1995年,64岁的徐凤翔从西藏农牧学院退休,从此依依不舍下了高原小木屋,却又上了北京西郊灵山的小木屋——她主持创办的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在灵山,她引种了林芝巨柏、黄牡丹等高原草木,倾力向国内外介绍西藏高原生态,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并陆续出版《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学术论文。在近年出版的著作上,她加上自己辛娜卓嘎的藏名。藏语的“辛娜”是森林,“卓嘎”是女神。她说,自己就是高原的一名“森林之女”。
退休近30年间,西藏一直令她魂牵梦萦。2001年,徐凤翔以古稀之年进藏考察,先后踏访了珠峰冰雪荒原区、藏北高寒草原草甸区和藏东南色季拉林区。2018年,87岁高龄的她又再次进藏。看到当年她捧进西藏的水杉幼苗已长成茁壮大树,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她抱着那些树,脸紧紧贴着,手掌轻轻抚摸着,就像爱抚自己亲爱的孩子……2022年,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取得阶段性成果。她高兴地关注着进展,振奋于高原科考的成就、国家科技的进步,91岁的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要再回一次高原。
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徐凤翔的学生说:如今,老师是重归山林了。
- 2024-12-20讲述古老茶乡动人故事
- 2024-12-02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结集出版
- 2024-11-25小草寄大爱——读钟兆云《奔跑的中国草》
- 2024-11-06推动生态“永动机”绿色升级高质量发展——《绿色未来:生态空间理论与实践》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