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洞察生活本真的三个维度
原标题: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洞察生活本真的三个维度
对于作家而言,最好的作品是书写自己,以及与自己密切联系的人、事、物,将自己作为生活“主角”,这是最传神、最出彩、最深刻的角度。余华,是破碎后继续快乐的人,是被现实摩擦后依然善良的人。余华笔下的散文,很好地还原了他的生活。
翻开《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不难窥见余华对生活的深切热爱与积极态度,即便是在那些看似冰冷无情、血泪交杂的叙述背后,也蕴藏着对生活本真的深刻洞察与温情关怀。
人生经历的追忆
“一个记忆回来了”这一章节,是人生经历的追忆,带我们重回余华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人生与写作密不可分,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留下独一无二的前尘往事。
在《最初的岁月》中,余华回忆在医院玩耍的时光,由于家的对面便是太平间,他时常与哭声相伴,过早地目睹了“死亡与离别”。观看枪毙犯人、偷走手术记事本、玩游戏火烧草棚、装病逃避父亲惩罚……他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略显“荒诞”,充斥着血腥、混乱与失意,却也生动地揭示了时代的真实、生活的鲜活。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观看录像带电影、恢复高考后落榜、第一份牙医工作、第一次发表成名作,文学生涯的过往如同旧电影般一幕幕回放,余华以朴实无华却极具力量的语言,将生活琐碎与时代宏大并置,透过他笔下的场景,读者得以一窥“大时代、小人物”的成长历程。文中也收藏着余华的友情、亲情,点滴回忆中不经意地流露出留念、难过,甚至还有调侃,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构成了他的青春。
余华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自我调侃:“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的嘴巴构成的,我不知道是喜是忧。”他在《医院里的童年》中顿悟:“在那个炎热的中午,我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清凉,它对于我的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在《爸爸出差时》中,他更是直接称赞:“生活是那么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快乐来。”一次又一次,余华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与情绪的出口,随性且豁达,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给予读者莫大的慰藉。
文学即人学,即便是余华这样的大家,也不断锤炼心灵,生出坚定而成熟的自我。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非属于别人的看法。活着,经历着,成长着,无论经历了什么,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
思想深度的展现
“文学·音乐·旅行”这一章节,是思想深度的展现,余华分享了他对于文学名家名作的品评、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以及旅行中的所感。
谈到最初的阅读,余华对《毛泽东选集》印象颇深,他钟爱书中的注解,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令他如痴如醉。至于写作,由于中学时代“只读了十多本没头没尾的书”,感受难受,他便开始自己为小说“编结尾”,训练自己的想象力。生活从来不会辜负我们,不管什么样的生活都会给我们带来财富。正如他在《我的文学白日梦》中所言:“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有别于博览群书的文学大家,余华在意外的生活体验中努力汲取养分,这也形成了他作品中生活化的“叙述气息”。
余华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与作品。“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写作永远是从根部开始。”这是余华对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评价,远离中国的哈金让他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了“一个作家的力量”。“他的虚构部分比他的生活部分可能更重要。”分析加西亚·马尔克斯,余华明白,解说小说,正是解说一个作家一生的真正途径。
上升到写作体系的构建,名家名作对余华影响很深。如果说对川端康成的“迷恋”来自对文学形式的执着,在余华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则解放了他的思想。细细读来,不论是“迷宫创造者”博尔赫斯在叙述时对现实和神秘的把握,还是契诃夫和贝克特在书写以“等待”为主题的故事时对的现实的超越,甚至是“混淆了写作与生活的界限”的三岛由纪夫,都丰富了余华的写作体系,令他受益匪浅。假如文学真的存在力量,那必是让读者在不同时代、民族、文化、历史的作家的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显然,余华首先是资深读者,再是作家。
艺术本就相通,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文中,余华在音乐课上发现了简谱,拥有了整整一作业本的“音乐作品”,又在音响和CD中觉察了音乐的美妙叙述。“在跌宕恢宏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为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诚如斯言,文学的叙述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音乐家与灵感的美妙约会、对色彩的极致追求都有迹可循,同时为余华的创造与表达增色不少,显得极具张力与感染力。
对真正的作家来说,文学的数量和生活的质量可能是徒劳无益的,真正有趣的是方式,欣赏文学和品尝生活的方式。不只有书游荡世界,余华自己也追寻着远方。行至日本,余华体会了城市中无处不在的“细节”;途经耶路撒冷、特拉维夫,他读懂了矛盾与冲突,至少“文学在中东地区抵达了和平”,这都是鲜活且深刻的体验。
回顾这一重点章节,余华化身为一位智者:在文学方面,他阐释了自己对多位文学大师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在音乐方面,他则以音乐的影响和演绎来探讨其与文学之间的微妙联系;在旅行方面,他则通过身处异国的所感思考文化与生活。
社会现实的关照
“活着,为了讲述”这一章节记录了余华的对生活的感悟,是社会现实的关照。看清生活,以文字之真传递情感之切,余华的创作走在接近真实的路上。
细读《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一文,余华夸奖了老朋友作家马原,一个充满漂泊和不确定性的“江湖中人”。尽管马原的生活中到处是挑战与波折,甚至堪称“折腾”,但他却始终在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享受着不被外界定义的人生。“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回望当下,社会人被生活“困住”,被身份“锁住”,往往陷入内耗与焦虑,适当的自我觉醒是必要的,既可增加个人“配得感”,也可重拾生活之趣。
余华的散文洋溢着现实关怀。他不断在城市中寻觅归属感,畅谈作品在异国自由成长的命运,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任何人在心理上都不是完全健康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各种焦虑,对仍未发生之事感到担心、害怕。与其说余华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以文字的形式“寻求治疗”,他甚至直言自己也是“病人”。
经历30年沧桑巨变,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之中,当下的“不平衡”在于经济、生活,更关乎心理、梦想,余华坚持为生活执笔,弥补心理的缺口,尽显直面真实的勇敢与坦荡。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在迥乎不同的故事里,在那些不断变化的多元体验中,他人的故事总能对自己的生活实现补充,这是余华对读者的鼓励与安慰。
曾经的小镇牙医白天拔牙晚上写作,余华的出名和成功固然难得,一封封轻薄的退稿信却也值得。或许,这才是生活的全貌吧。品味余华的散文,真诚坦率的“接地气”的情感表达时常拨动心弦,像是走在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上,沐浴着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总体而言,《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布局精巧,囊括了余华散文创作的三大领域,是一次余华散文创作的完整诠释。该书从“人生经历的追忆、思想深度的展现、社会现实的关照”三个维度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余华,全面地搭建了这位作家的价值、认知体系,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合上散文集,脑海中闪过余华在访谈节目中的故事与段子,他确实做到了“超越荒诞,抵达真实”。这份“荒诞”非但不显突兀,反而以一种亲和的姿态贴近人心,让你我在会心一笑间不由自主地沉醉,随后又陷入沉思与自省,余味悠长。
这个瞬间,我真切感受到了余华的“情怀”:一本好书,也是一位作家的初心,不变的热忱与坚持。置身于荒诞的真实世界,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余华的文字,抵达宁静之地。
- 2025-01-13正始文学的灿烂双璧为何命运走向不同
- 2025-01-10放慢脚步,欣赏每一个童书展位
- 2025-01-10【改进文风大家谈】文学名著的文风典范
- 2025-01-08展现城市小说创作的别样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