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展现人性的光华与亮色——读长篇小说《爱情永远是年轻》

2025-01-15 15:2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展现人性的光华与亮色——读长篇小说《爱情永远是年轻》

  在长篇小说《爱情永远是年轻》(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9月推荐书目)中,石钟山严肃地探讨了一个既流行又古老的主题:究竟何为爱情?作品生动展示各式各样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倾情演绎了各式各样失败的爱情。这些具有既往时代特征的爱情故事与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爱情不太相同,却是一代人情感逻辑和心灵世界的写照。小说通过书写这些爱情的“试错”过程,固然是要试图纠正和澄清人们对于爱情的误解,更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光华与亮色。

  小说颇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艾红莓与任大友的爱情传奇。作者试图借助这个有着戏剧性的曲折故事清晰阐明:敬仰和崇拜并不等于爱情。对于英雄的崇敬,是一代人共有的精神信仰,但当这种信仰和崇敬之情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背负它不应背负的“重任”时,多少显得有些别扭。小说中,轻伤不下火线,最后落得终身残疾的战斗英雄,或许只是满足艾红莓由来已久的“英雄情结”。在这里,所谓的爱情与婚姻,只是崇敬之情的外化。

  在吴桐与王惠之间,对爱情的“误认”则呈现出另外的面目。作为同处大院、青梅竹马的青年男女,他们俩本是门当户对的理想伴侣,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女方的一片痴情,换来的却是男方的无动于衷。一心恋着艾红莓的吴桐,心中并没有王惠的位置。情感的“羁绊”总是这样,爱情的发生往往不会按照人们预设的轨迹运行。但人毕竟是“情感的动物”,在艾红莓那里饱受挫折的吴桐,并没有自暴自弃,基于同情、怜悯,或是爱的回馈,他又愿意和王惠结婚,甚至甘愿为她奉献一切,“他实在不想让她的等待就这样落空。他觉得他很对不起她”。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又用故事的走向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同情和怜悯同样不能代替爱情。

  小说还试图通过周汉民与艾红莓二人的情感关系展现出爱情世界里的另一种可能。任大友去世之后,寡居的艾红莓得到民政局工作人员周汉民的诸多照顾,长久的情谊让她颇为感念,而早已离婚的周汉民也了无牵挂,于是二人有点郎情妾意,彼此心照不宣。艾红莓冲破情感的巨大隔阂,克服年龄悬殊的世俗障碍,只是为了报答周汉民的帮助,决心要用婚姻和照料表达内心感激。小说通过这种情感关系再次重申爱情的确切内涵:关心和感激同样不能代替爱情。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断定作者是一位纯粹的“爱情至上主义者”,小说不是为了呼唤某种理想的爱情,而是为了凸显人性的光华和亮色。艾红莓的身上生动体现出人物情感关系中的某种奉献型人格。这不仅体现在她“飞蛾扑火”式的崇敬与爱恋上,更体现在任大友去世后,仍然要为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学业,她身上蕴含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人动容,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鼓舞了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吴桐在艾红莓的精神感召下脱胎换骨,甘愿为了他人而勇于牺牲自我,遵守爱的承诺,彰显出有情有义的一面。对于艾红莓和吴桐的奉献,作者表达了赞许,这也是“爱情永远是年轻”的有力证明。

  小说借助爱情故事的详尽诉说,深情礼赞艾红莓、吴桐等人忘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执着呼唤现代人在情感生活中保持和追求这样的优秀品质。同时,小说还引入与这种美好品质截然相对的某种人格。作品中的人物季红对待感情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考量,有时将爱情作为某种手段。作者的意图很明显,让她成为与艾红莓相对的人物镜像。不过,作者并没有凌空高蹈,一味地进行揭露和批评,而是也给予适度的理解和同情。小说既展现崇高的理想性,富有感染力,又深藏着微妙的现实感,有超然和通透之处,这也恰是作品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作者:徐刚,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