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如何触及心灵的震颤与荡鸣——读肖云峰新作《一个人的赛跑》
原标题:儿童文学如何触及心灵的震颤与荡鸣——读肖云峰新作《一个人的赛跑》
儿童文学的旨归之一,就是要创造、展现和启迪广阔的、深邃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心灵世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可供孩子们搭乘的一条自由进入个人神秘精神世界、社会历史文化复杂世界的渡船。在这条船舶之上,自我寻觅、自我确认与心灵的不断成长丰盈,成为一路的航标与灯塔,成为命运旅途的目的地。深渊或天堂,系于一念之间。
肖云峰最新推出的《一个人的赛跑》(晨光出版社)用细腻的笔触,采取了“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艺术性地复刻了少年的校园体育生活。小说用孩子丁贝乐的“害怕”,特别是对于体育课的“奇葩恐惧症”结构全书,用第一人称酣畅淋漓地对个体经验进行观照与探究,构建起内心化视角的艺术创作空间。这也从心灵层面穿透了洞察儿童教育的窗棂,从而有效表达了作者对体育在教育事业和儿童成长历程中独特价值的深沉思考。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触及了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的恐惧和挑战,传递出作者对儿童成长的理解与阐释,凸显出作者对当下中国具体而微的生活情境的现实关切。
《一个人的赛跑》选择了进入心灵世界的交通枢纽级的入口——“恐惧”。亚里士多德曾将恐惧定义为“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恐惧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在技术层面常常被视作一种叙事工具,通过创造紧张和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丁贝乐的“害怕清单”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感的氛围,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引导读者跟随主角一起经历挑战和成长。在更高的维度上,恐惧其实反映的是个体内心冲突和欲望的延伸。通过文本的孕育,孩子内在的恐惧被有效地放大和深化,从而产生广泛共鸣。
肖云峰在小说开篇用一章来描写丁贝乐的“害怕清单”:恐高、怕虫子、怕死、怕黑,这些清单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活泼有趣的小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读者能够近距离体会到主角的感受和想法。肖云峰探讨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挑战,如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担忧等。肖云峰在创作谈中说:“改稿过程中,我做的最大的改动是把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一人称,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整个故事,去成人作者中心化,让儿童主人公以主体参与模式推动故事发展进程。”这种叙事视角的改变,更加贴近儿童的视角,把故事框定在“我”的经验范畴之内,而感情的抒发、理念的阐发则更是直抒胸臆,毫无疑问在对情感和思想理念的深入发掘和纵深发展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一个人的赛跑》中,恐惧不仅是个人层面的情感体验,也被巧妙地编织进社会现实的背景之中,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焦虑和文化冲突。这种处理手法使得小说的主题和深度得到了显著增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害怕,自然不会仅仅拘泥于对未知世界的躲闪,更是会附着在社会发展进程的车轮之上,滚滚向前。就像小说中,教育政策开始对儿童体质健康管理考核,精准地照射到了恐惧体育课的丁贝乐,这是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小说通过丁贝乐的视角,展现了儿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可能感受到的压力和不安,从而引发读者对于当代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思考。作者巧妙地把这种国家意志与儿童视角进行了协调,达到了平衡。
面对新政策的出台,校园中出现了两种关于体质健康的理念分歧:杨老师引用了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的一句话: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而心动体育老师则信奉:只有第一名才值得铭记。不难发现,故事中蕴含着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教育理念的碰撞本质上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更关注比赛的胜负,还是应该更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冲突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也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反映了社会对于成功、竞争和个人价值的不同取向。故事的结尾,又一次彰显作者所秉持的理念,即朱自强教授反复强调的“儿童文学要张扬的应该不是‘王者’意识,而是‘强者’意识”。在杨老师给孩子观看电影之后的讨论课上,对时代的变迁与思想、价值观念变迁的探讨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向度和哲理寓意。
肖云峰擅长雕琢日常生活的纹理,从而呈现出“生活流”的叙事风格。在《一个人的赛跑》中,围绕丁贝乐的“害怕”情绪渲染与铺陈,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世界。体育课上丁贝乐闹出了各种糗事、笑话,有蛙跳时摔了嘴啃泥,有走队列时左右不分,有骑自行车时不肯卸掉辅助轮,经历了层出不穷的精神上的打击和反抗。这种反复叙述使得这些场景成为“我”内心无法抹去的情感节点,在此周围,生活的波纹层层叠叠,最终汇聚成为一面复杂的、斑斓的立体镜像。这种以情绪结构故事的叙事手法,拉满了情感张力的弓箭之弦,呈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心理体验。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强调:“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事实上,小说文本对细节的纠缠,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故事或者某个细节,而是要引发读者对故事或细节内蕴的体悟与沉思。通过意象的重复和变奏,细节的叠加,情绪的累积,意象的重影,在不同章节和场景之间建立了联系,在文本中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匠心。这种技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也使得主题和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恐惧直指内心,因此它可以告诉你:你是谁,你会成为谁。恐惧可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穿衣镜,迫使丁贝乐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潜力。恐惧,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渴望,促使他开始自我审视,不断探索成长的可能。丁贝乐直面恐惧和克服恐惧的航行之旅,才是小读者们可以从中汲取到的滋补精神世界的营养液的真正源泉。体育课亦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象,视作多元竞争与社会文化规训的象征。体育课之外丁贝乐是优等生,来到体育课则转变为一个孱弱的小角色,他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与在其他领域的优秀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和错位加剧了他的情感和精神冲突。如何变强、如何脱离苦难,达到心理和情感的平衡,成为叙事张力的重要来源。
丁贝乐在体育课上的挣扎和努力,也是他在精神层面拔节生长、不断蜕变的历程。这不仅关乎身体、体育、比赛,更关乎心理和情感,是他抵达内心平衡时永远绕不开的航线。心动体育老师与爷爷体育老师都采用了同样的动作,帮助托举着丁贝乐让他免受伤害,因此二人的脸在他心目中“竟然诡异地重叠在了一起”。至此,教育理念不同的老师形象,在对孩子们的关心关爱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们的呵护和爱给了丁贝乐精神上的支撑力量。“霎时间,我的身体没那么僵硬了,力气也渐渐回来了,站得也更稳了,真像是脚底下生了根似的。”杨老师也曾告诉他:“去做,就是往上爬,只不过输没有赢爬得那么高,不过我觉得输啊,它定义出的是我们自己的高度。”这些关爱与鼓励促使丁贝乐对失败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开始接受失败作为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结。他逐渐克服了身体的僵硬和内心的恐惧,通过坚持不懈和勇敢拼搏,为班级赢得了宝贵的分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中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与重塑。
《一个人的赛跑》,展示了一个孩子如何在面对恐惧和挑战时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方向,通过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家庭与校园的温情,提供了关于成长、勇气和自我发现的洞见。小说投射出当代社会对儿童的期待和压力,成为既植根于时代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又投射和超越了现实的旷达与幽远,是一部触及了儿童成长心灵深处的震颤与荡鸣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 2025-01-15提升孩子阅读与写作力,《苏梅阅读写作课》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 2025-01-15《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告诉孩子懂得责任
- 2025-01-15上一堂“藏在童话里的阅读写作课”,让读写更快乐
- 2025-01-13《雷池渔歌》:扎根中国神话的少儿科幻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