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藏书于民”,让旧书焕发新生命

2025-01-23 11: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藏书于民”,让旧书焕发新生命

  作为公共图书馆,一方面根据购书计划几乎每年都要添置新书,可另一方面,自身馆藏空间毕竟有限。如何妥善处置下架图书?对此,有的图书馆再建专门的藏书库,有的则是租借库房存放旧书。如此,既增加自身日常运营上的经济负担,又未免带来“藏与用”的矛盾与难题。

  常言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据悉,近年来,湖南图书馆另辟蹊径,谋划“藏书于民”项目,将年代稍久已调整至储备书库,但外观完好且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向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开放,面向民众提供阅览服务,实现储备图书的再利用。

  数据显示,当前,湖南图书馆与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学校等合作,已建立藏书点36家,累计调拨图书13万余册,服务人数近34万。“藏书于民”活动的开展,既有效缓解了图书馆的藏书压力,也借此丰富了乡村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藏书量,从而较好实现了阅读阵地的延伸,使更多人因之获益。

  目前大抵来看,全国有不少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当初一样,面临着馆藏资源的增加与有限的馆舍空间之间的矛盾,面临着馆藏资源的闲置与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调解这些矛盾?因地制宜“藏书于民”之举不妨一试。

  事实上,湖南图书馆不只“藏书于民”,还根据需要适时配套完善相关设施,积极跟进相应服务。比如,在保障纸质文献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为藏书点配备数字资源阅读机,并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免费数字阅读服务。再比如,在各藏书点组织开展信息素养、资源推广、阅读分享等多元化服务,渐进式打造集学习交流、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于一体的新型文化阅读空间,等等,从而让文化阅读服务不仅有亮度,而且有温度、有力度。

  众所周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就推进全民阅读来说,让更多人由“想”读书到“享”读书,也还面临一定掣肘,这种情况下,各地图书馆应该想方设法、主动作为。如果图书馆在主动作为过程中,既能以创新方式更好地满足大众阅读诉求,同时又能借机化解自身经营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实现一举多得,无疑善莫大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湖南图书馆携手当地各方力量,有意识推动“藏书于民”,近距离提供贴心服务,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藏书于民”就是藏智于民,也必将推进藏富于民。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觉对标政策要求,立足自身职能与社会之需,善作善为,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