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烊”的文化空间让城市书香味更浓

本报记者 陈强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涌现出不少24小时阅读空间。这些场所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悄然改变着副中心的城市文化风貌。
不久前,北京城市图书馆入选《时代》周刊2025年度全球100佳旅行目的地榜单,成为北京首个获此殊荣的文化地标。这座大运河畔的“森林书苑”里,有一间免费使用的“潞云筑”阅览室,24小时不打烊。
晚上7点多的“潞云筑”,学习氛围依旧浓厚——敲击键盘的、俯首阅读的、奋笔疾书的……很多都是年轻面孔,想找个空座不容易。33岁的杨青是律师,家就住在附近,他觉得“潞云筑”就像是静谧夜晚中亮着温馨灯火的“小岛”,给了自己休息放空、从忙碌工作中抽离出来的机会。
北京城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潞云筑”阅览室24小时开放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读者差异化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节奏。起初,图书馆管理人员并没有想到夜间会有这么多人来看书,后来发现,随着“潞云筑”知名度上升,夜幕降临以后来阅览室“充电”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书香气息越来越浓郁。
自打2023年12月27日“潞云筑”开始24小时对外开放,杨青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观察发现,像他这样白天较为忙碌、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充充电”的人不少,还有些读者是准备考研和“考公”的,想有一个安静、舒适、能够长时间安静学习的好去处,“大家都很踏实地做着自己的事,非常像大学里的图书馆。”
在副中心,喧闹的商圈里也有可以让人静心的24小时阅读空间。通州老城核心地带,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处纯公益属性的空间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建设运营,场地则由商场免费提供。
傍晚时分,记者前去探访。这处阅读空间所在的区域,跟商场主体隔着两道防火门,实现了闹中取静。门口的提示写道:用二代身份证就能免费办理读者卡。推门进去,记者发现这里并没有管理员的身影,但环境同样干净整洁、素雅舒适。阅读空间虽然只有100多平方米,但书的种类并不少,其中有文学类、养生类、历史类等,总共6000多册。
智能文化空间能够实现24小时安全开放,高科技帮了不少忙。空间内搭载自动控制、人脸识别等技术,安全高效。此外,不同点位设置的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图书消毒柜、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等设施,可为读者提供很多基础服务。智能设备则能实时监测空间内温湿度、空气质量,还可以远程管理安全设备、智能照明、空调、空气净化设备运行状况。通州区文旅局还安排了24小时客服人员,随时接听读者电话,及时处理解决各种问题。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看书?市民王潇说,他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免费、离家近之外,这里吸引我的原因还有紧挨着商圈,买杯咖啡、吃个简餐都特方便。”王潇从事创意工作,经常要用电脑制作文稿,在他看来,这处24小时阅读空间更能让他“沉浸式办公”,“智能化管理让这里更安静,工作累了还能看看书。”
通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说,在克服选址困难和资金紧缺难题的情况下,像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这样的地方,整个通州自2019年以来已经建成开放了23家,分布在商圈、社区、产业园区、村庄等地,全都是公益属性、智能化运营,为市民提供了多处全天候阅读新空间,覆盖全区9个街道、5个乡镇,覆盖累计办卡读者将近1万人,进馆总人数超过了67万人次,外借图书43万余册次。
图为傍晚时分的北京城市图书馆。 黎振平摄
- 2025-04-21第五批3种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普及读本出版发行
- 2025-04-212025北京书市:一场年轻态、文艺范、惠民性的文化盛宴
- 2025-04-16《大女主:唤醒女性内在的力量》新书上市,这一次,我们要做自己!
- 2025-04-16红色出版的珍贵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