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寻宝记:大秦乡农民挖出罕见史前巨兽
原标题:平凉寻宝记:大秦乡农民挖出罕见史前巨兽
古菱齿幼象合成复原图。
平凉博物馆陇东剑齿象化石模型。
古菱齿象骨化石。
秦玉龙
走进平凉博物馆新馆展厅,游客一进门,便会被一尊伸展着两根硕大门牙的大象化石所吸引。据介绍,它是根据陇东剑齿象门齿化石复原的一个模型。记者咨询几位平凉文史研究者,他们表示,大约100万年前的平凉大地,草木葳蕤,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沼泽密布,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出没。考古发现,就象类化石而言,平凉最具代表性的有黄河象、乳齿象、平凉五棱齿象、平凉古菱齿象、陇东剑齿象等。其中,平凉古菱齿象不仅是象类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对研究平凉地质风貌变迁具有标本意义。
平凉古菱齿象发现记
时光回溯到1981年的春天,原平凉县(今崆峒区)大秦乡沙原村农民马某,在小路河畔挖柴时,意外挖出了一根硕大的动物骨头,村里人说这是“龙骨”,可以入药治病。于是,老马将“龙骨”背到城里,卖给了一家中药材收购站。此事被画家李鸿文偶然得知,他特意告知从事文物工作的刘玉林,刘玉林闻讯后,立刻马不停蹄赶到药材收购站,见到了半麻袋“龙骨”碎块和碎片。又费了很大的周章,终于把那半麻袋的碎骨头拼成了一枚基本完整的臼齿。臼齿,俗称磨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臼齿由于随着使用年限而被磨损,可以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以及死亡年份。刘玉林凭经验初步断定:这枚臼齿很可能是古象遗骸化石的一部分。
随后,刘玉林骑着自行车上北塬,找到了发现“龙骨”的大秦乡沙原村农民马某,在马某的引领下,二人来到距离沙原村不远的小路河西岸,爬上山峁查看“龙骨”出处。回来后,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细细研究对比,绘制了化石挖掘点的位置和古象臼齿的形状图,几易其稿写成一篇文章,寄到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业刊物,希望得到权威专家学者的指点。此文惊动了考古学界著名学者贾兰坡先生,表示想看到古象化石实物,以便做出最后的鉴定结论。于是,刘玉林应邀带上那枚拼接而成的臼齿,亲赴北京拜见了贾兰坡等几位专家。之后,又经过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刘玉林撰写的文章《记甘肃平凉古菱齿象一新种》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杂志1983年第一期发表。他引用贾兰坡等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平凉古菱齿象生存的年代为新生代条四纪的中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平凉古菱齿象”名称是经考古专家1983年正式定名的,被认为是史前古象中的一个罕见新种。据专家鉴定,平凉古菱齿象代表着从游河象向平额象、德永象、纳玛象等进化分支相平行的另一分支,即游河象与亚洲象之间的过渡类型,它们的关系依此是剑齿象、游河象、平凉古菱齿象、亚洲象。由此可见,平凉古菱齿象是亚洲象的直系祖先。它的发现在研究古象向现代象进化历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物证价值,也为研究古生物史、环境史、地质史等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同时,它也向后人证实了早在远古蛮荒之时,我们的家园平凉乃至整个陇东,曾经是一片多么美丽而又丰饶的大地。
远古第一大象有多大?
对于当代人来说,100万年前的平凉风貌啥样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脑补画面。而对于更新世、中更新世、古菱齿象等学术名词,大多数人听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所谓更新世,又称洪积世,是地质年代名称,第四纪的第一个世,距今约180万年至1万年。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特征为气候变冷,之后便进入冰川期。中更新世是更新世中间的一个时期,起讫时间尚无定论。中更新世是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地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
所谓古菱齿象,便是生活在更新世或中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动物,也是史前象类体积最大的大象之一,一头成年古菱齿象的体重可达10至14吨,算得上是庞然大物。由于这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站在博物馆剑齿象模型前,每一个平凉人都会陷入遐思:那个遥远且遥远的时代,围绕六盘山的黄土高原地貌尚未形成,陇东还是一片盆地,气候温润,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很难想象,100万年前的这里,森林参天蔽日,湖泊丰盈如镜,河流潺潺如带,那些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过的远古动物,或在林中追逐嬉戏,或在河边漫步饮水,画面和谐,令人沉醉。后来气候环境逐渐恶化,动物们或更替或迁徙或灭绝,其中就包括亚洲象的祖先、远古第一大象——平凉古菱齿象。
时光到了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化导致地壳剧烈运动,青藏高原和六盘山隆起,陇东盆地上的森林逐渐枯萎,湖泊、河流慢慢干涸,动物们一个个倒在了迁徙或寻找水源的路上,其中就有那头曾经不可一世的古菱齿象,它的遗骸被深深掩埋在了黄土之下,直到被打柴的农民发现。又过了若干年,强劲的西北风从远方搬来了大量尘土,在这片凹地慢慢堆积,经过风化和洪水冲刷,造就了一片神奇的黄土高原。如今,平凉人把泾河以北山区称作北塬。塬,指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塬乃黄土堆积而成,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文史学者研究发现,平凉及陇东境内的古生物化石存量比较丰富,从境内各个地质代的地层剖面可知,早在约5亿年前,位于平凉城西的太统山已经形成,只不过它的童年是在海底度过的,后又慢慢升起,成为境内最高山峰。其后,平凉附近的关山、崆峒山、六盘山等山峰,经过地壳运动发生巨变并形成今日地质格局。
可以说,正是这些动物化石的出土、发现、探究,打开了人类窥视远古文明的窗口,掀起了沧海桑田的又一层神秘面纱,把人们的想象带到了遥远的洪荒时代。
相关新闻
- 2020-03-23甘肃省科技馆开启线上主题科普活动
- 2020-03-23兰州市博物馆“明清风韵金城揽胜”上线展览
- 2020-03-2054万平方米 雁滩湿地公园“入画来”!
- 2020-03-20甘肃省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