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叉匙,中国人使用的历史更早
原标题:打开眼界
刀叉匙,中国人使用的历史更早
骨叉
人首柄铜匕
人头柄铜匕
环首曲背铜刀
谁都知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也是最讲究吃的民族。光菜系就有八大菜系,这还不包括很多风味独特的小菜系,总之,中国菜山珍海味,水陆杂陈,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各有各的风味。其食材之丰富,烹调手段之多样,世无匹敌。“你有排场我有讲究”,中国人在享受自家丰盛美食的时候,其实也很艳羡西餐的洋讲究,西餐的牛排沙拉这些食物倒也就罢了,最是那些铮亮的刀、叉、杯、盘让人感觉既洋气又神气!
刀、叉、匙等餐具在国人心中便成了西餐的形象代表,被视为西餐所独有,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壹 铜刀与骨叉:中华祖先4000年前就开“洋荤”了
事实是,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跟如今的西方人一样也是用刀叉进食的,有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环首曲背铜刀”及“骨叉”为证。
齐家文化,距今约4100年—3700年,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为其主要遗址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所以得名。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环首曲背铜刀”就是齐家文化铜器的典型代表。环首曲背铜刀应该是甘博收藏年代最早的青铜器了,出土于甘肃省康乐县,这把刀通长18.6厘米、宽2.9厘米、厚0.2厘米、柄长5.5厘米。环首、直柄、凸背弧刃、刀尖略上翘。这把刀除了方便系挂设计的柄部圆环以外,整个造型与西式餐刀并无二致,都是刃根部为刀身最宽处,刀柄处变窄,这样的设计使得刀的重心落在刃根部偏前,方便切割肉类等食物,乃地地道道的餐刀。
再看一柄骨叉,这柄骨叉同样是齐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有4000年之久了,若不是文物标明年代,真不敢相信它是数千年前的先民所制。这柄骨叉长15.8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叉部呈长方形,尖端为三齿,细长方形柄,柄端呈三角形。去掉柄端的三角造型,这柄骨叉与现在餐桌上的叉子有什么分别呢?最难得的是,这柄骨叉制作得如此规整,打磨得这般光滑,想想看,它可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手工活,制作竟如此精美,真令人叹服!
铜刀与骨叉都是齐家文化时期先民们的餐具,我们的祖先在混沌初开时期就已经开了“洋荤”,以刀来切割食物,再用叉取食食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祖先的餐桌文化就已开启了。
贰 铜匕:一半是食器一半是武器
匙或汤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勺子,这种餐具中西方餐桌上都有,只不过,西式汤匙一般是金属的(主要是不锈钢制作),往往与刀叉成套使用,且以餐巾铺垫映衬,成套地摆在餐桌上,明晃晃地看起来很气派。中式的汤匙金属制作、陶瓷工艺的都有,而以陶瓷汤匙为主,因为中餐具取食的主要器具是筷子,汤匙无法与筷子为伍,讲究点的只好与盘碗配成了套,盘碗是盛食的器具,而汤匙是挹(yì)取工具,就算配成了套也不那么引人注目。
舀汤用的餐具匙,它的前身竟是匕,也就是匕首。我们看看“匙”这个字,乃是“匕”形“是”声,从形声字的造字法就可知道,“匙”与“匕”是有渊源的。匕首最初也是一种取食器,可以说它兼具刀与叉的功能,既可以切割食物,又可以挹取食物,还可以搅拌食物,有筷子的功用。在远古时期,匕这种餐具竟是多面手。
匕的多功能到后来更是分化到极致,随着文明的发展,筷子(也就是箸)的发明,作为食器的匕首则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是强化了匕的割、刺作用,把刃部磨得更加尖利,同时增厚其柄部,这样的匕就演变成为短剑类的武器,即所谓的“匕首”;另一类强化其挹取、掏拨作用,加长柄部,前端凹扩成桃叶形,这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勺子,也就是匙。
相比刀与叉,匕的出现要稍晚一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人头柄铜匕两把,都是辛店文化(距今3400年—2800年)的产物,两把人头柄铜匕都采集于甘肃省广河县。一把人头柄铜匕造型比较拙朴,匕身平直呈长舌状,末端为圆弧形并微上翘。柄首为人头形,高鼻,圆眼,厚唇微张,半环形双耳,一耳残缺。另一把人首柄铜匕同前一把人头柄铜匕造型相似,但做工却要精美许多,这把铜匕柄首也是人头形,高鼻,圆眼,圆口,双耳为半环形,颈部涂红色,身体为方格网纹。这把人头柄的人面双目圆睁,嘴微张,一副机灵惊诧的表情,比前一把人头柄铜匕人面憨直质朴的面目更有意趣。这是两把还没成为武器的铜匕,但它已经有了勺子的雏形。
从新石器晚期一直到商周时期,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中国人的餐桌上一直摆放着刀匕叉做餐具,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筷子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刀匕叉才渐渐退出了中华主流餐桌文化,但北方游牧民族却至今保留着以刀匕做食器的习俗。
相关新闻
- 2020-11-09从刀叉到筷子,从分餐到合餐
- 2020-11-05大堡子山“金鸷鸟”,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回归传奇
- 2020-11-05甘肃文化丨皋兰石洞镇,得名于一座古寺
- 2020-11-05甘肃文化丨彩陶盆上的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