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旅游贴士

驻日本使领馆提醒旅日游客提高警惕 严防诈骗

20-11-16 15:33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姗

  原标题:驻日本使领馆提醒旅日游客提高警惕 严防诈骗

  近来,不法分子假冒中国使领馆等名义的诈骗活动十分猖獗,不少当事人上当受骗,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在此,我们再次郑重提醒:

  一、使领馆依法严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会通过电话、微信、QQ等索要个人身份信息,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

  二、请广大同胞切实提高警惕,了解不法分子诈骗手法(附后),提高自身辨别、防范和应对电信诈骗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共筑防诈骗网络。请广大同胞经常关注使领馆网站、微信公众号信息,积极宣传防诈骗知识,提醒身边亲朋好友提高防诈骗意识,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四、如遇诈骗电话,请沉着冷静判断。凡有以使领馆等名义套取个人信息、威胁引诱、控制人身自由、要求汇款等特征之一者,均可判定为诈骗活动,请立即挂断电话,不予理会。切勿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转账汇款。如有疑问,请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协助热线+86-10-12308或+86-10-59913991,或驻日使领馆咨询电话邮箱进行核实。

  五、如不幸被骗,请及时向案发地警方报案。若案件与国内有关,请向国内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86-10-110)或反诈骗预警、防骗咨询热线(+86-10-96110 )求助。

  常见诈骗套路

  1、假借使馆名义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将电话伪装成使馆对外公布的号码,打电话滋扰在日侨胞,谎称在国内某市截获一批被非法贩卖的护照或银行卡,受害人涉案其中,要求其提供个人信息自证清白或缴纳调查保证金等,否则将被禁止入境中国。

  2、假借“公、检、法”名义类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通过拨打电话或语音提示方式滋扰广大侨胞,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涉案”,威胁若不及时缴纳“罚款”将面临严重后果,并“帮助”受害人转接“民警”或“银行”电话,逐步引诱受害人汇款。

  3、“感情”类诈骗

  不法分子把自己伪装成“帅哥”“美女”“富商”或“成功人士”,利用聊天软件“附近的人”功能搜索“猎物”,先通过嘘寒问暖培养感情甚至发展为“恋人”关系,再逐步以投资、借款、恋人互赠礼物等理由索要钱款。

  4、非法换汇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换汇信息或通过“朋友介绍”等渠道,以优惠汇率为饵引诱受害人“上钩”换汇,在受害人支付款项后“消失”。

  5、假扮“中介”办理“签证”类诈骗

  不法分子伪装成“某中介公司”或谎称“中介公司内部有关系”等,通过“朋友”、“熟人”结识受害人,并逐步诱骗受害人低价办理“投资签证”等,收钱后各种推脱或直接“消失”,“中间人”亦无计可施。

  6、投资、博彩、赌马类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聊天软件“附近的人”搜索或假装误拨电话等方式接近受害人,谎称自己在投资、博彩、赌马等领域有“内部关系”和“发财门路”,利用受害人贪图便宜的侥幸心理引诱其“上钩”并骗取钱财。

  7、制造虚拟“绑架”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某种渠道结识受害人,对受害人进行全面“洗脑”后共同制造虚拟“绑架”并录制求救视频、音频等证明“绑架事实”,以“不支付赎金就撕票”要挟受害人家属支付巨额“赎金”。

  8、“金佛”“金元宝”类诈骗

  不法分子伪装成“技能生”或“工地工作人员”假装误拨电话给受害人,自称无意中挖到“金佛”或“金元宝”等“古董”,谎称自己有种种困难寻求帮助,并利用受害人的同情心和侥幸心理,一步步引诱受害人“看货”、“验货”、“买货”,最终骗取巨额钱财。

  9、代收包裹类诈骗

  不法分子以高额回报引诱受害者收发“紧急快递”:受害者A寄送“紧急快递”至“空房”,受害者B赴“空房”收取该“紧急快递”,受害者不仅拿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因涉嫌欺诈、贩毒、侵入住宅等罪名被逮捕。

  10、代购游戏卡券诈骗

  不法分子假装需大量购买便利店游戏卡券,并在网络渠道以高额回报寻找代购(多为留学生),受害人垫资购买卡券后通过聊天软件发送商品图片及二维码,不法分子扫描二维码获取卡值后直接“消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