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人文之旅

黄土坡上“地生金” 绿色发展好前景——看庄浪梯田和庄浪精神新时代新作为

21-07-02 09:13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编辑:杨梦园

  当年庄浪县郑河公社上寨村村民大修梯田的场景。

  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时节的庄浪县,满眼尽是绿色。站在高处远眺,层层梯田依山势错落分布,好似黄土高原上泛起的彩色波浪。

  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一块块平整的梯田高低起伏、连绵百亩,规模化种植的果树、庄稼与零星散落的村庄,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田园画卷。

  很难想象,就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山高地陡、水土难留的穷苦地方。

  “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吃救济粮,穿破衣裳”,所有形容贫瘠的民谚,都能套在庄浪头上。

  县是“没治县”,人自然看不到希望。

  变化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一代代的庄浪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矢志不移兴修梯田,团结一心改造河山,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

  整整用了34年时间,庄浪人在陡峭、破碎的大山上,修出百万亩平整耕地,“没治县”也从此变成了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如今,庄浪县产业稳步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不仅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还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绿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林果建设先进县、全国脱贫攻坚优秀组织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开山破石,黄土地里“抠”出金饭碗

  “梯田,就是咱庄浪人的魂。”午后时分,郑河乡上寨村村民刘进有站在屋前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语重心长地说道。

  71岁的刘进有,是庄浪梯田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所在的上寨村,正是庄浪县打响“梯田建设第一炮”的地方。

  那段记忆,刻骨铭心。当年大搞梯田建设的时候,刘进有正是十六七岁的壮劳力。

  “不修梯田,迟早都得饿死。”刘进有说,当时的上寨村,地处关山山区,土薄石头多,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祖辈耕种的土地是“滚牛洼”“乱石滩”。当地农民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一亩地只能收六七十斤粮食。

  1964年8月,时任庄浪县委书记的史俊英组织工作组到郑河公社上寨村搞梯田建设试点。上寨村党支部书记周治茂响应号召带领村民开山炸石,修成庄浪县第一块沟坝地。

  从此,庄浪县5万多名干部群众上山下沟修梯田,拉开了改造贫瘠土地的序幕。

  “锄头挖、铁锨铲、独轮车拉土,为了修梯田,群众家里能用上的工具都用上了。”刘进有说,干部们在山上搭窝棚,妇女们背着孩子搬石头,学生下课放下书包就跑进地里……“那么大的苦,从来没人抱怨过,因为大家都清楚,修梯田就是给自己土里刨食。”

  “一战石马峡,二战野狐尾,三战石板川,四战三岔沟。”上寨村为自己的梯田建设定下四大“战役”,一路攻坚克难,硬生生在关山的乱石滩里“刨”出3000多亩石埂梯田。

  如今,这3000多亩石埂梯田掩映在莽莽青山中,一级一级伸展,已成为上寨村发展富民产业的希望田野。

  历史资料显示,在历时34年的梯田建设中,40万庄浪人民累计义务投劳5670万个,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如果垒成一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6圈半。

  石埂梯田建造过程中,许多地方需要炸石造田,落下的石块有时重达六七吨。1974年的冬天,上寨村农民柳立志、柳和存,在三岔沟炸石造田时,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自告奋勇前去排除哑炮,不幸被炸身亡,以年轻的生命换得了别人的安全。

  即使如此,庄浪人修梯田的脚步却从未停下。庄浪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修梯田的工作始终一任接着一任干。

  “修起梯田,粮食亩产翻了好几番,饿肚子的日子一去不返。”刘进有说,如今自己的孩子都在外成了家,自己入股村里的合作社,每年都有稳定分红,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头疼脑热都不用去县里医院看。

  “上寨村现在的3107亩耕地,几乎全部都是梯田。”郑河乡党委副书记王伟说,如今,庄浪县各乡镇的好地,几乎都是当年修成的梯田。

  截至1998年,全县建成水平梯田9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91%。来自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考察庄浪梯田后,连连地称赞:“这是世界的奇迹!”

  “梯田不仅让上寨村的村民吃饱了肚子,还让大家对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期许。”上寨村支部书记柳万珠说,村里不仅发展起马铃薯、中药材种植产业,还计划在今年打造4个采摘棚、300亩蟠桃园、300亩梯田花海,再修一个跑马场,带动已经逐渐升温的乡村旅游项目。

  庄浪县朱店镇果农朱读强在果园里忙碌。本组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摄

  改造山河,梯田里树起庄浪精神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庄浪梯田建设,经历艰难困苦,饱含青春汗水,是一部改造山河的英勇史诗,也是一场科学发展与劳动智慧相结合的有益实践。

  近百万亩梯田的建设过程,不仅圆了庄浪人的“温饱梦”,彻底改变了庄浪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更凝聚成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庄浪精神。

  “庄浪精神是庄浪人民修建梯田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饱含了30多万人的接续奋斗力量。”在庄浪县梯田纪念馆的展厅里,讲解员朱芳春正在为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解庄浪梯田和庄浪精神。

  位于县城紫荆广场南侧的庄浪梯田纪念馆,是庄浪县为了再现当年梯田建设的真实情景,激励后人进一步弘扬庄浪精神,于2007年建成的。

  在这里做了十多年讲解员,朱芳春对庄浪梯田和庄浪精神有着很深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

  “儿时记忆中,冬天的庄浪雪特别厚。小时候回到家也没有人,问了邻居才知道家里人都出去修梯田了。”朱芳春告诉记者,“那时候庄浪人管修梯田叫‘改土’,现在看来挺形象。”

  “改土,就是要把沟沟壑壑的地修平,把十年九旱的土养肥。几代庄浪人,依靠极其简单的自造工具,凭着勤劳的双手,硬是让严酷的自然环境变了样。”朱芳春说,“实干,是庄浪精神的精髓。”

  纪念馆里,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和几百件当年修建梯田用过的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过往,引得一批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看着这些图片,脑海里就是当年的亲身经历。”80岁的老党员梁启明说,当年无论干部群众,都是穿着黄胶鞋,背着玉米馍,守在地里修梯田。父亲累倒了儿子上,埋到土里挖出来继续干,硬是靠着双手从大山上“抠”出地来。

  “庄浪精神里的艰苦奋斗,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梁启明说,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

  跟随朱芳春讲解的步伐,墙上的图片也逐渐从黑白变为彩色。图片讲述了在庄浪精神的伟大引领下,庄浪人民努力奋斗,建设美好家园,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的辉煌历程。

  “庄浪梯田从建设之初到现在进行产业化发展已经57年了,梯田建设还在继续,庄浪精神也在继续传承和发扬,我想象,庄浪的未来肯定也会更美好。”前来学习参观的年轻党员刘安红说。

  绿色发展,迈开步子踏上新征程

  几十年不间断的梯田建设和传承发扬的庄浪精神,不仅让庄浪县农业产业发展蹚出新路子,还为当地铺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光明大道。

  下午时分,在朱店镇南部山区万亩产业示范基地里,果农朱读强正在自己的果园里忙碌着。他身后的15亩梯田果园里,苹果树已经套袋结束。

  “看着别人种苹果赚了钱,2016年我也投资开始做果园。”朱读强说,庄浪是苹果优质产区,如今政府统一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技术不用愁,销售不用愁,就连天灾都有果业保险挡着,“只要认真坚持,就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朱店镇司法所副所长韩志伟介绍说,脱贫攻坚以来,朱店镇依托山区梯田大力发展马铃薯和苹果种植,采用大户承包、农户自种和村合作社代管等形式,建成万亩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很多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

  从梯田大县走向产业大县,这是庄浪县在梯田上谋划的“第二次升级”。

  万泉镇马川村星绿源果蔬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凡新做了一辈子水果生意。从果农到代办,再到甘肃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马凡新坦言:“没有梯田,就没有庄浪苹果产业的今天。”

  同样是做苹果产业,走南闯北多年,马凡新不仅自己种植了310亩果园,还把目光聚焦在保鲜果库上。2008年开始,他从建成全县第一个保鲜果库开始,如今已经拥有25个标准化的水果保鲜果库,带动100多人投身苹果产业。

  “崇尚科学,也是我们庄浪精神的重要一条。”马凡新说,苹果园越来越多,但保鲜限制了庄浪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建设足够保证当地苹果长期存放的标准化果库,才能够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给果农带来的不利影响。

  庄浪县以“高效、生态、绿色、精品”为目标,树立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基地45万亩,建成5个万亩产业示范区,带动建成西南部5乡镇有机苹果示范区5.6万亩和西北部5乡镇梯田生态苹果示范区22万亩。

  除了苹果产业,庄浪马铃薯也成了庄浪梯田的受益产业之一。

  庄浪县万泉镇的蔬果保鲜库里,工人将存放的苹果打包发往外地市场。

  走进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棚里,一个个整齐的喷头不断喷出水雾,均匀地洒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苗架上。一株株马铃薯种苗瞬间挂满雾珠,长长的须根上,结满了金灿灿的优质马铃薯原原种。

  “营养液通过喷头直接雾化喷洒在幼苗根系,能达到最大化吸收。”基地农艺师周爱爱告诉记者:“雾培法不仅大幅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力,而且促使庄浪县马铃薯从注重商品薯生产向脱毒种薯繁育转型升级。”

  今年,庄浪县规划建成“庄薯”品牌马铃薯繁育基地25万亩,计划建成连片商品薯基地,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36万亩。

  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梯田建设,厚植庄浪县绿色崛起的根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庄浪县提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庄浪的奋斗目标,把绿色崛起放在高质量发展最前沿。

  庄浪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马铃薯种苗长势。

  距庄浪县30公里的韩店镇石桥村,东邻云崖寺森林公园。

  “发展还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这里的山山水水,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石桥村支书朱茂义说,近年来,石桥村把乡村旅游和关山大景区旅游开发融为一体,曾经的乱石滩变身“网红景点”。

  石桥村的乡村旅游不断升级,除了古色古香的民俗和风格不同的农家乐,村里还建起一座可供300人同时就餐的生态餐厅。

  与印象中其他生态餐厅不同的是,这座餐厅一楼的东墙边,塑成了一座巨大的庄浪梯田模型。朱茂义说,这就是我们庄浪人最大的自豪,我们过上好日子绝不能忘了梯田。

  “随着硬件和服务的不断提升,来村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朱茂义说,现在的石桥村,已经是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绿色生态已经成了石桥最响亮的名片。

  壮阔的庄浪梯田。(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记者手记

  黄土地上的奋斗印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行走在黄土地上,总是能够听到那种不屈于天、不服于地的倔强。庄浪梯田,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困苦,团结一心改造河山的典范。

  为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1964年开始,庄浪县动员干部群众大力兴修梯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40万庄浪人民,用双手在贫瘠的山梁上“抠”出百万亩粮田。

  半个多世纪的磨砺,不仅彻底改变了庄浪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示范县”,还造就出“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庄浪精神。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庄浪精神指引着庄浪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从紧紧巴巴“吃上饭”到致富增收“吃好饭”,如期摘掉了千百年来扣在庄浪人民头上的贫困帽子。

  如今,绵延百里的优质梯田已经成为庄浪产业振兴、绿色发展的基础,庄浪精神也早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一个庄浪人的心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庄浪人民还将继续延续和发扬庄浪精神。

  今天的庄浪,山绿了,地平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放眼远望,层层梯田依山势铺开,无边无际,这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庄浪人民刻在黄土地上的奋斗印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将于7月8日至12日在兰举办 线上活动于7月8日同步启动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将于7月8日至12日在兰举办 线上活动于7月8日同步启动
  • 汲取奋进力量 谱写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甘肃省观礼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汲取奋进力量 谱写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甘肃省观礼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 省级领导同志在兰集体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 尹弘任振鹤欧阳坚孙伟等一同收看 省级领导同志在兰集体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 尹弘任振鹤欧阳坚孙伟等一同收看
  • 兰州公安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升旗仪式 兰州公安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升旗仪式
  • 甘肃省公安厅全体党员民警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甘肃省公安厅全体党员民警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二集 强军兴军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二集 强军兴军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一集 大国外交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一集 大国外交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集 美丽中国 《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二十集 美丽中国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雪糕来了 “铜奔马”
2   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局2021年甘南州
3   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成本管理暨运营管理
4   兰州市推广使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证
5   兰州新区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
6   降水减弱 兰州市高温或升至34℃左右
7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公
8   兰州公积金中心为缴存职工结息3.18亿元
9   兰州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开展“文明
10   兰州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11   即日起 单位及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
12   甘肃新增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无症状
13   7所公安院校在甘计划招生715人
14   《甘肃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印发
15   甘肃:体育、艺术类专业投档顺序公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