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阳至
原标题:【文化视点】
又是一年端阳至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力。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把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我省各地的端午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粽子与香包必不可少。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中,浸透着家国情怀;在香包的美好寓意中,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情感,将爱和祝福传向远方。
超凡脱俗的马尾编荷包
荷包,古称容臭、香袋、香囊、香缨。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说。荷包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佩戴荷包的风俗在我国流传至今。
马尾编荷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在普通荷包的外层套上用马尾毛编织而成的图案网子,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细,造型精巧,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收藏价值,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编荷包主要流传于平凉市庄浪县。
庄浪县自古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浓厚,早在17世纪(明朝后期),就盛行马尾编织工艺,精制各种内装香草的荷包,大人小孩皆佩戴。
马尾编荷包小巧精致、色彩鲜艳、图案造型丰富,有做成鱼、蛙、蛇、壁虎造型做成的香包,祝福娃娃平安;有用双鱼、蛟龙、双蝶图案来象征两性之间的关系,如莲花、梅花、牡丹、菊花寓意女性,穿莲的鱼、登梅的喜鹊、采蜜的蝴蝶便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公鸡象征吉利等;还有利用汉字谐音巧为比喻的图案,如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圆、莲子)、福在眼前(蝙蝠、铜钱)、封侯挂印(猴子、印章)等。
马尾编荷包集绣、缝、编织于一体。先用绸缎做成荷包内胎,再填充香料,香料有丁香、当归、雄黄等芳香味很浓的中药材,其散发气味可驱蚊逐虫。然后缝合成各种造型,再绣上各种图案,最后用马尾毛编织络套。络套用四根马尾编织成三毫米左右的花边,沿荷包瓶口的这一头锁到另一头,然后从瓶颈处引出编了一定长度的花边,一般是四到六绺,放射状固定,接着将预留的散马尾横向连结,编成繁复规整的网状。最后一道工序就简单多了,搭配色泽鲜艳的流苏,穿上大小适中的珠子,从瓶身的肩头两侧垂挂下去,再穿上挂绳儿,便制作完成。
如今,平凉市庄浪县养马的人家寥寥无几,可庄浪人对马尾编荷包的偏爱依旧,心灵手巧的庄浪妇女找到了替代品——缝纫皮革的尼龙线来代替马尾毛。尼龙线和马尾毛一样色黑、光滑、有韧性、软硬度适中。
由于马尾编荷包工艺精美、装饰性强,当地人在端午节前夕制作马尾编荷包,节日期间妇孺皆戴,因此马尾编荷包非常盛行并不断创新发展,不少来平凉旅游的游客将荷包带向各地,深受大众喜爱。 (马 猫)
“香”约端午 香飘万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配香囊。”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文化符号,更是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纽带。
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西峰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白淑方,创办了庆阳淑方香包刺绣有限公司,为乡村妇女搭建致富平台,生产的产品更是远销国外。
白淑方从小酷爱女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学习刺绣,20多年来从未间断。“我从小看着母亲和村里的妇女纳鞋垫、绣‘耍活’‘绌绌’很是喜欢,从12岁开始,我就拿起针线,将脑海里浮现出的图样绣到香包上,后来开始照着图样学着绣,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反思、设计,制作出各类精美刺绣作品。”白淑方说。
2002年,庆阳市举办第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白淑方将自己制作的香包拿到展区展示,很受喜欢,这让白淑方看到了庆阳香包的发展空间。此后,她开始在传统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不断尝试更加丰富的图案,并将香包刺绣运用到花篮、手提袋等生活用品上。
创新的路上,白淑方从未止步。“熏香治病自古便有,庆阳香包里面装的香草本就有抗菌、抗病毒、驱蚊蝇等功效作用。”白淑方采买冰片、藿香、佩兰等中药,把平时做香包的布料裁剪成片,缝制成香囊,用碾槽将中药全部一点一点地手工碾制成粉末,再把不同的中药按照药方配比混合均匀,装进香囊,最后给香囊系带、串珠点缀、封口。“我痴迷香包设计和新品研发,只要有时间,我就琢磨着如何结合庆阳香包的特点,创作更多产品,比如中药香囊、药枕……”白淑方说。
随着端午节来临,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各种香包,在黄土高原上飘香,不光可以作为配饰,还可以成为生活实用品。 盘小美
如今,白淑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的模式,免费给农村妇女传授技艺,带动周边100多人共同发展香包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她的企业每年生产小型香包刺绣产品4000至5000件,大型香包刺绣产品3000至4000件。为了扩大销量,她带着400多件产品参加我省在白俄罗斯举办的特色商品展洽会,将庆阳香包带出了国门、远销海外。
“香包刺绣是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产业,我要把精力继续放在创新、研发新产品上,同时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希望这门指尖艺术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白淑方对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耿洋洋)
古韵悠悠的端午记忆
农历五月的一个清晨,我怀着愉悦的心情打开院门,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清风,就在门被打开的那一刻,几根碧绿的艾草从门楣上垂下来,飘来一股清香。这是乡邻们端午节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成为我国四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是古代天干排序的第五位,五月又称午月,阳表示仲夏五月第一个顺阳的日子,于是人们把五月初五称之为端午、端阳。
端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节日,香甜的粽子、可口的凉粉、甜醅子等,都是那些年平时难得的美味。端午节不仅有美味品尝,还可观赏旋鼓舞表演等,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习俗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那份庄严的仪式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没有改变。端午这一天,武山的传统习俗内容丰富多彩。
民以食为天。五月初五时的武山属于青黄不接的时节,新麦尚未成熟,于是,人们煮麦粒、酿甜醅子寄望丰年到来,日子甜蜜。煮甜醅一定是家家舂麦子自做的,甜醅煮好了邻里亲朋间还要相互赠送,分享一番。若哪一年川区的麦子熟得早,人们便烙“麦扇”——用新麦面烙有斜线方格网纹或其他图案的馍馍,手巧者还会烙出扇形或其他形状的馍馍,麦扇上的图案或样式在平日里是见不到的。
小朋友跟着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白淑方学习制作香包。 盘小美
武山在过去一直保持着一种传统,农历四月开始响鼓,先由幼童敲鼓,直到中旬过半,大人们才开始旋鼓,至五月初三开始进入高潮,白天夜晚都旋,至端午节形成旋鼓舞高潮。相邻各村旋鼓队都要集中到附近一个大村集中旋鼓,即可加强村际交往交流,年轻人也可一展风采,把本村的旋鼓文化、精神风貌、文明礼仪向外进行集体展示,晚上旋到十一时许,便收鼓回家,直到翌年再旋。
我家有一面鼓,比现在的两面鼓还大,一直挂在墙上,被烟熏得黑亮,只有扫房时才取下来。有一次,出于好奇我拿起鼓摇了一下九连铁环,敲了一下鼓面,顿时发出悦耳的声音。
武山旋鼓舞俗称“羊皮鼓”“点高山”,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形如团扇,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鞭,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豪迈。
在武山的南北山区很多村子一直延续着五月初五晚上“点高山”的习俗。“点高山”就是晚上在山顶开阔处人们围着火堆旋鼓,旋一会后还要在火堆上纵跳,跳火堆则是祈愿吉祥平安。
端午节来临时,孩童手腕还会戴上红色为主的彩线“手宽儿”(武山方言,指手镯),胸前佩戴一个荷包,喜气又漂亮。红色喜庆吉祥,荷包装香料,可驱蚊虫,兼有装饰和实用双重功能。端午之后,草盛虫长,各种疾病渐生,人们提前预防,驱疾纳吉,成为这一节日特有的活动。
青山隐隐,古韵悠悠,随着端午节的到来,人们仿佛嗅到了由远飘近的那一缕粽香。 (令陆胤)
- 2022-06-02甘肃简牍里的人间四味之酸
- 2022-06-02甘肃山丹:千年马场夏日再现万马奔腾景象
- 2022-06-01“粽”情过端午 武威文旅活动丰富多彩
- 2022-06-01【陇上端午】静宁 端午面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