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甘肃文化资讯

把秦历史文化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引向深入——“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会议发言摘登

22-09-05 09:3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把秦历史文化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引向深入

  ——“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开展秦历史文化研究对学术界、对甘肃省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意义非凡的大事。从2020年开始,甘肃省政协成立课题组,整合省内外相关方面的力量资源,专题开展秦文化研究。2021年8月,秦文化研究被列为全国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两年多来,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系统梳理秦人、秦国、秦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二是分析秦人在甘肃的历史及文化;三是揭示秦人为什么能够崛起和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原因。

  课题研究目前已形成了21项阶段研究成果,1项最终研究成果和1场学术会议,即“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会议。研究编撰的《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专著资料翔实,视野宏阔,表述平实,论从史出,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初步剥开了尘封的秦历史文化原貌,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课题主要负责人欧阳坚同志分别在《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甘肃社会科学》等权威报纸杂志,发表了《秦文化的天下观》《秦文化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秦文化的甘肃源流》等原创性论文11篇。课题组其他成员先后发表了《〈诗经·秦风〉产生地域初探》《论嬴秦的族源》《探索文明起源需要多方发力》等成果10篇。

  课题组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加强我省秦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礼县四角坪秦代国家祭祀遗址考古保护力度的建议》,引起了相关方面高度重视。

  秦文化的特征

  王春法

  西周初年,周王朝将居住在东方的一支嬴姓部族迁至西境的朱圉,以抵御西戎;西周中期部族首领之一非子为周王养马有功,受赐秦邑,族名始称秦;两周之际秦族首领秦襄公以西犬丘为政治中心,把握战略机遇,受封立国;经过秦文公以下几代秦公的努力,在消灭周王朝、依次兼并东方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创建了秦帝国,确立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下述几点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兼收并蓄。秦人来源于东方,初始文化具有鲜明的商文化特征,在周王朝的统治下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影响,在与西戎的互动中又接受了部分戎人文化习俗。在融合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是融合创新。融合是融多元为一体,能够不断激发创造力。秦国正是在融合创新中发展强大。秦朝建立后实现更大范围的融合,把包括秦文化在内的各区域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制度文明,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敦本务实。秦人根据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并鼓励耕战,培育出勇敢坚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实现了富国强兵。

  四是中央集权。这是秦文化的政治文化特征。秦国权力长期集中于中央、集中于秦君,能够有效克服他国封建体制之弱点,提高政治、军事效率。秦朝确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即肇源于此。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探索文明起源要多方面发力

  甘 晖

  我国古代历史中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发现,在揭示本源的过程中,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等犹如多兵种作战,只有协同发力,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学术合力,推动文明探源取得更多成果。

  一是强化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把考古探索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可以超越传统文本书写的片面与偏见,更完整地揭示、复原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图景。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在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的情况下,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证实为信史,考古学做出的阐释有时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二是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运用生物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科学分析文物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人类体质特征、生产关系等状况,可以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古代人类活动的信息,勾勒出古代历史发展中的诸多细节。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从而更加准确地展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是更加全面准确及时解读资料。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早期阶段,考古工作通过发掘找到更多信息,可以让遗迹遗物说话;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通过考古发掘证经补史,可以让历史更生动鲜活。可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和考古报告,讲好我国古代历史和中华文明故事。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深入开展秦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王 辉

  自2004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五家单位联合开展了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随着西戎文化的新发现,西戎文化也被纳入了早期秦文化的研究范畴。项目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现在仍在持续。通过十多年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秦人的来源、秦文化的渊源及发展、秦人的陵墓制度、秦都邑等都有突破性的新认识,在国内外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反响,掀起了秦文化研究的热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秦文化,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

  近二十年的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研究解决了一批学术问题,但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早期秦人都邑的布局和结构尚不明晰,早期秦人陵墓还存在缺环,秦文化的演变及其动因、秦人早期祭祀制度、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互动和影响以及秦与戎关系、早期秦人的迁徙路线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延上,应首先提高站位,将秦文化研究放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深入解析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探讨秦和西戎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紧抓学科前沿新理念,利用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秦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渭水西汉水上游的文化底蕴与秦人的兴起

  赵逵夫

  礼县大堡子山、园顶山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天水甘谷等处的早期秦人墓葬和天水、陇南其他地方出土的上古文物证明:早期秦人在这一带长期生活繁衍,从弱至强,以至向东发展,还留下了一些无法抹去的历史印记。

  一是秦人从很早就形成中华一统的观念。二是秦人宗法观念淡薄,而具有较突出的法制观念。三是秦人形成陇右人刚正勇武的品性。秦人在宗教信仰和节俗方面也体现出深刻的群体记忆。

  总之,秦人两次迁于西汉水上游(即上古之汉水上游)的西垂、朱圉山一带,是有原因的。我们透过早期秦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文明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要对上古、远古的历史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认识,一要依据最早的文献记载,二要靠地下出土文献,三要重视任何个人都无法改变、难以抹煞的民族群体记忆,它不仅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弥补文献的不足,纠正后人对一些文献的误增妄改,还可以揭示出一些出土文物和某些遗迹的时代与文化内涵。

  (作者系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从秦人族源看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

  董芬芬

  第一,要从甘谷“朱圉山”名称的来历说起。邾圉就是《尚书·禹贡》中的“朱圉”,也就是今天甘肃甘谷县西南的朱圉山。“朱圉山”的“朱”,通于加耳旁的“邾”,本人认为“邾”指邾娄、邾人。“邾圉”意思是邾娄聚居的地方。王献唐先生从音韵学角度,论证邾娄是涿鹿的音变。西周初年,周公东伐商奄,战败西迁的邾娄,也是名随族迁,他们聚集地就称为“邾圉”。这就是朱圉山名称的来历。“朱圉山”的名称,说明秦先人的确是由东夷西迁而来的。

  第二,秦人凤鸟崇拜与伏羲风姓的关系。秦人有凤鸟崇拜的传统。东夷以凤鸟为图腾。秦人出自少皞,少皞氏后裔都是嬴姓。东夷风姓之国也不少,风姓祭祀的是太皞伏羲氏。风姓及凤鸟崇拜,都是伏羲文化的遗留。秦人的鸟崇拜,也是伏羲八风、八卦文化的演变。

  第三,从秦人族源看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秦人之所以后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与他们吸收、融合传统伏羲文化与东夷文化、周人礼乐文化及骁勇善战的西戎文化密不可分。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的秦文化,就是各个优秀文化的结合体、共同体。

  秦人族源、迁徙及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一个清晰的个案。这个个案体现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秦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伟大贡献

  杨建新

  秦文化、秦人的活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秦文化、秦人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贡献是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形成于商时期,也正是秦文化、秦人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华夏的出现和形成,和秦人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华夏是在秦人和秦文化的推动下形成的。华夏从最初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忘记秦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实际上这也是秦人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中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我们经常说我们甘肃是华夏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文化的起源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贡献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改革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非常显眼的、重大的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措施,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长久不衰的印证。二是中央集权是我们国家长期治理社会的一种方式。中央集权是根据中国具体状况提出来的,最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而这种制度使秦人最后实现全国统一,建立强大的秦国。三是秦人实现了统一的伟业,给我们留下了大一统思想。中国几千年历史分分合合,在这种情况下,排除一切干扰实现统一,这是秦人传统思想支撑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无限智慧的表现,更是治世才能的一种体现。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化秦文化研究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常 戍

  周人兴起陇东,秦人崛起西垂。作为“关陇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早期周文化和早期秦文化,与甘肃有着不解之缘。周人、秦人融合关陇区域的多样文化,并以之作为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相继建立了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周、秦王朝。特别是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秦文化,奠定了自先秦至隋唐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格局。

  秦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上的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统一政治格局的定型,秦的创制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的深入推进,对于早秦的研究已经成为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涌现了诸多成果。

  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相关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宣传工作。一是深化秦文化的来源、秦人的发展线路、秦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秦文化的尚武倾向与实用主义等重点问题的研究,全面了解其复杂面相与演进脉络。二是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周秦文化、史前文化、丝绸之路等遗址调查、发掘、保护工作以及考古成果发布及资料收集整理出版。三是大力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根追本、究根求源,整体认识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从根系到主干的基本面貌,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揭开早期中华文明的神秘面纱、书写中华民族五千年“家谱”,破解中国文化基因密码。四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融媒体技术,做好秦文化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使之走进寻常百姓家,发挥更大社会效能。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副社长)

  早期秦文化研究展望

  曹大志

  早期秦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学术研究没有止境,秦的发展历史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慢慢深入研究。

  1.中心遗址的持续发掘。西山、大堡子山等中心遗址都经过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遗址的年代范围、中心遗址性质,但已发掘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以前科研人员有限,中心遗址的考古工作多次停顿,这对于早期秦考古进展是不利的。

  2.秦基层社会的研究。过去已有的工作,对西汉水流域、牛头河流域等区域做过全面调查,考古遗存的摸底工作都已完成。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一两处保存较好的小遗址做全面揭露,以了解秦的基层社会。两周时期的基层聚落至今缺乏充分工作,学术界了解很少,秦文化课题可以在这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3.寺洼文化相关遗址的调查发掘研究。以往对寺洼文化的研究比较薄弱,年代分期、生计方式、社会组织等问题都不甚明了。西汉水流域寺洼文化与秦文化遗址的共存证明了寺洼文化人群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戎人。陇东地区是与周秦关系最密切的西戎、犬戎居住地。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西戎的融合。建议对寺洼文化遗址加强发掘,研究其生活经济、社会组织,寻找其中心遗址,并且研究春秋时期戎人融入秦国的过程。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商周教研室主任)

  寻找最早的秦城

  赵丛苍

  一、西山遗址应为西犬丘。西犬丘,是秦人早期重要的都邑之一,是其早期先祖大骆以及非子所居之处,《史记·秦本纪》中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即非子所居的西犬丘被普遍认为是秦人的第一处都邑,而非子之后虽然被封于秦地,但西犬丘始终是重要的秦人活动中心。

  二、祭祀遗存与西畤有关。西山祭祀遗存从其形式到内涵,都较符合文献所载的畤。从发掘现状来看,虽然西山畤祭遗迹的现存平面不甚符合规则的圆形祭坛,但是其人工夯筑的土台符合“筑土为坛”的形式。据出土物推定西山畤祭遗存的年代在两周之际,其当为西畤然。

  三、M2003可能为秦仲墓。西周中晚期以来,由于周王朝与戎人关系的恶化,为周“在西戎,保西垂”的秦人与戎人不断有军事冲突,秦人的首领秦仲为戎人所杀。M2003所代表的等级,或许是这一结果的生动注释。西周晚期,三鼎两簋即属于上士身份的待遇。

  秦人在庄公才始为“西垂大夫”,而秦仲之时,地位还是很低下的,遵从“周礼”的秦人首领的墓葬所用的铜器数量,也不过是上士的标准而已。西山遗址非一般等级的聚落,发掘的动物坑可能为畤祭遗存、M2003号墓主有可能为秦仲墓。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

  多重证据论嬴秦东来

  汪受宽

  嬴秦东来说有以下五类十种证据。

  一、文献证据。有《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地理志下》等。以上文献所构建秦人的先祖统系:一是秦人远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二是颛顼的裔孙女脩吞玄鸟蛋,生子大业(皋陶)。三是大业子大费封于费(今山东鱼台西南),赐姓嬴,其后代散居于鲁西南地区。四是嬴姓部族的图腾是玄鸟。

  二、考古证据。一是礼县西畤遗址,则明白无误地表示秦人是来自东方的华夏/东夷部落。二是礼县一带出土的秦宗室贵族墓墓葬习俗,也为秦人东来说提供根据。三是礼县秦公大墓中出土的鸷鸟形金饰片,印证了文献中嬴秦以玄鸟为图腾家族记忆。

  三、文物证据。一是发现于天水与礼县交界之庙山的秦公簋铭文,很明确他们并非陇右土著,而是奉上天殷王命从外地迁来到大禹故地定居的。二是传世的不其簋与山东滕州出土的不其簋器型完全相配、铭文完全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嬴秦东来的证据。

  四、姓名学证据。嬴秦最早率其族人来西部的是戎胥轩。戎胥轩本名是轩,戎胥只是表明他从盛产螃蟹的鲁西南来到戎人之地生活的迁徙轨迹,所以有的文献中称其为“胥轩”,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蟹醢产地的轩。

  五、地名学证据。甘肃礼县:犬丘、垂、西犬丘、西垂等,中潏率族人来此,以保西垂。陕西兴平:周犬丘、秦废丘、汉槐里,戎胥轩落脚于此。山东曹县:卫国犬丘、又名垂,嬴姓族人原居地。河南永城县:宋国犬丘,嬴秦之一支迁徙处。历代都有迁徙者将原居住地名移用于新迁地的例子,犬丘地名的东西转移,证明嬴秦人原居鲁西南,在殷后期奉殷王命先后迁至关中及陇右的。

  (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甘肃早期秦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

  陈国科

  甘肃东部和东南部是华夏文明、周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汇之地,一直是我们开展周、秦、戎考古研究的关键区域。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和甘肃文物工作队合作,对甘谷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发掘,以此揭开了考古学探索秦人、秦文化来源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大堡子山墓葬惨遭盗掘,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秦公大墓及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确定了秦先公陵墓就在礼县大堡子山。

  为探索秦文化的渊源、了解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寻找早期秦人的都邑和陵墓、探索秦戎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五家单位成立了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组,开展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自项目启动以来,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特别是近十年来,通过对清水李崖、甘谷毛家坪、礼县大堡子山等遗址的发掘,在周、秦、西戎三者关系及来源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认识。通过18年的工作,对秦人、秦文化的来源、早期秦文化的基本面貌、两周时期西戎文化的内涵、周、秦、戎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系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研究馆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