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甘肃文化资讯

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访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

22-10-11 10:2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多场耦合实验室。

  甘肃省博物馆。

  张家川圪垯川考古场景。

  嘉峪关关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在这片灿烂的土地上,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交相辉映;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星罗棋布,16895处文物遗址熠熠生辉,7处世界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何让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焕发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是我省文物保护利用面临的时代课题。为此,记者近日专访了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听他详解“陇原文物密码”。

  “正是因为有这些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多彩而独特的文化、丰富而珍贵的文物,甘肃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成为历史文化的富集地、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地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地。”程亮告诉记者,近年来,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甘肃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甘肃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谈起未来,程亮更是满怀憧憬: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立足甘肃文物事业发展的深厚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大力践行“莫高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人民共享,饱蘸浓墨,以昂扬劲笔,奋力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加快建设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认真落实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签订的省部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重点从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石窟保护与安全防范、“数字敦煌”、石窟考古研究与价值挖掘、敦煌文化多元展示与合作交流、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广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7个方面深入合作、整体推进,全面建成“四大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石窟安全监测中心、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敦煌学国际研修中心、文化遗产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办好“两刊一论坛”(《敦煌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敦煌论坛)。拓展多场耦合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功能,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和重点研发项目,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加强敦煌文献系统性整理和研究,联合开展敦煌学重大课题研究,完善敦煌学研究体系。加快编撰《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推进莫高窟、麦积山、北石窟寺等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推动敦煌研究院管六大石窟和全省重要石窟及各类文化遗产实现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平衡发展,着力打造甘肃“石窟航母”,持续扩大“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影响力,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全面推进“三园一廊”建设。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河西汉塞”“明代雄关”“陇右屏障”三个核心展示园和“居延古道”“甘凉咽喉”“陇中脊梁”三个风景道示范段及临泽、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景泰—靖远、环县、华池8个特色展示点。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实施哈达铺旧址保护、会宁红色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以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和北上胜利会师、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主题的两大长征文化片区。建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推进马家窑、辛店等10处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永泰城址、索桥堡遗址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建设。打造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统筹实施好河西走廊代表性石窟寺、古城址、古建筑等综合保护利用项目。加强石窟寺文物综合保护利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水平,提升甘肃“石窟艺术之乡”整体美誉度。实施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科学保护,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把讲好革命文物故事同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积极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

  ——深入推进文物考古工作。依托甘肃独特的历史演进轨迹和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加强夏河县白石崖溶洞丹尼索瓦人等古人类起源和演化进程研究,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史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推动张家川圪垯川、庆阳南佐遗址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继续开展宁县石家及遇村、礼县四角坪遗址等周、秦与西戎文化考古发掘,全面揭示周、秦早期王朝国家发展进程;重点推进阳关遗址等秦汉至明清城址、甘肃石窟寺等考古,不断深化丝绸之路研究;紧紧围绕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武威亥母寺遗址等抓好吐谷浑、西夏遗存考古,更好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路径;着力抓好古城、关隘、驿站、渡口、长城体系以及黄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研究,进一步厘清甘肃历史文化脉络,巩固甘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

  ——加强历史研究和价值阐释。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统筹省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力量,推动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一级学科和文物交叉学科建设,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研究,突出敦煌学、简牍学、长城学、丝绸之路学等重点,深化对甘肃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生业形态、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更好还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强化研究成果阐释弘扬和展示传播,系统梳理甘肃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长城、石窟寺、简牍、彩陶、壁画、土遗址和革命文物等甘肃特色文物资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价值理念和时代精神,讲好中国古代历史,讲好甘肃历史故事,为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着力放大文物科研优势。加强多学科协同,推进基础研究,系统开展前沿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巩固甘肃在壁画、土遗址、数字化保护展示等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提升全省博物馆展览展示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水平。深化行业管理,借助各方力量,健全完善“保利管研”全领域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文物治理效能。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互联网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数字展览和网上展厅、云游博物馆等数字产品,全面赋能添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推动“数字敦煌”技术迭代升级,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不断提升数字化工作质量,提高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效率,构建丝路沿线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实现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永久存储。

  ——全方位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博物馆改革创新发展,建成开放甘肃简牍博物馆,加快建设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盘活用好文物资源,做好革命文物展示弘扬,开发多元产品,创排文艺经典,强化全媒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添彩人民美好生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综合效应,为甘肃建成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积极贡献“文博力量”,让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新时代风采、滋养新时代生活、助力新时代发展。

  ——持续深化文物交流合作。着眼立足国内,深耕国际传播,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文化遗产国际治理,积极参与中外联合遗产保护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实施甘肃文物外展精品工程,用好敦煌文博会等国际平台,着力推动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等甘肃王牌文化在海外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推介巡展、文明对话、合作交流等,着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有厚度、有气度、有温度的如意甘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牢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秉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观念,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文化强省建设增砖添瓦,为文化强国建设增添“陇原色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