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认定28家非遗工坊 从“输血”到“造血” 盘活非遗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2008年,还在上大学的河南姑娘郭娟收到了男朋友牛君俊送的一双麻鞋,因为这个特殊的礼物,还在上大学的郭娟开起了网店卖麻鞋。
牛君俊的家乡在甘肃甘谷县,当地有种植大青麻,制作麻鞋的历史。
2011年大学毕业后,郭娟来到男友家乡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正式用麻鞋创业。
2022年12月8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2022年度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结果,裕固族服饰、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兰州软儿梨非遗工坊等28家非遗工坊榜上有名,这是甘肃认定的第二批非遗工坊。
牛君俊和郭娟的雅路人麻鞋非遗工坊也在其中。
郭娟说,此次入围,是对他们的认可,也是对当地利用麻鞋这项非遗带动发展的认可。
不怕麻烦 从一双麻鞋开始创业
2011年,郭娟怀着满腔热情来到男友家乡甘谷县,开始用麻鞋创业。
未曾想,一开始就陷入了麻烦。当地虽然有种麻、制作麻鞋的传统,但专门做麻鞋的人很少,因为大家并不看好这个市场。
缺技术、缺经验的难题一下子摆到了郭娟的面前。“找不到别人就自己上”,于是郭娟开始向有制作麻鞋经验的人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她搞清楚了制作一双麻鞋要历经多少道工序,同时也意识到传统麻鞋也有太过古老、款式单一、能穿的场合有限的局限性。
“很多人只在居家的时候穿麻鞋。”郭娟说,“麻鞋光靠舒适是不够的,还得一改过去的土。”
于是,她请教了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士,希望在麻鞋的样式方面有所突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和专业人士合作的麻鞋,在传统样式基础上,经过重新设计,换面料、换版型,还加入青花瓷等中国风元素,这样既保留了麻鞋鞋底清爽的优势,也改变了人们对麻鞋就是“土”的刻板印象。
在解决了麻鞋样式单一之后,郭娟还要想办法解决手工制作这一难题。
工坊制作的麻鞋
从制袼褙、切底到纳底、槌底等,制作鞋底要经过7道工序,其中纳底要全靠手工。为了找到更多人参与,她联系当地妇联,对接当地的陪读妈妈,给出了纳一双鞋底支付35元到40元的手工费,最终解决了鞋底手工制作的难题。
在整个过程中,郭娟说,不怕麻烦,一步一步探索,最终才有了现在的局面。比如之前的千层底虽然很舒服,但很多人觉得夏季鞋底容易变潮湿,不防滑,为此他们又研发了防滑贴片,让传统的麻鞋适应的场合越来越多。
如今,他们利用麻制作的产品有8个种类,300多种款式,产品甚至卖到了国外。
为敦煌彩塑爱好者提供民间课堂
在甘肃敦煌,距离莫高窟12公里的地方,有个莫高里工匠村。“村长”杜永卫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办起了他的敦煌艺术“民间课”。
敦煌彩塑制作工坊的彩塑课堂
此次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也在入围名单中。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永卫,从17岁开始,作为学徒,在敦煌研究院学习了敦煌彩塑临摹。离开敦煌研究院后,他有了一个想法:建立一个敦煌彩塑艺术的基地,把敦煌彩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很多人来敦煌,看完莫高窟后,可能想亲自体验一下敦煌彩塑是如何制作的,或者有很多民间爱好者想要学习,工匠村就是为这些人提供的。”杜永卫介绍,之前在旅游旺季,就有不少研学团体来工匠村学习体验。他希望能为更多敦煌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体验的去处。
在这个占地30亩的工匠村中,有雕塑展馆、雕塑工坊、绘画展馆、机动展馆、大匠之道、游学中心、非遗剧场等7个场馆。
这里聚集了一批敦煌艺术爱好者甚至是从业者,工匠村也为敦煌艺术爱好者提供观摩临摹、创作实践和学习制作的场所,展示古老敦煌艺术的创造情景和技艺魅力,让参与者用自己的理解将敦煌壁画、雕塑重现,感受敦煌艺术的美与力量。
从“输血”到“造血” 盘活非遗资源
如何盘活非遗资源,带动当地发展,通过发展实现非遗的传承,不少地方都在摸索中。
郭娟说,申报非遗工坊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比如工坊的规模、解决人员就业数量等,此次入围也是对他们传承非遗的一种肯定。
郭娟说,创业十多年来,一步步如何发展,都是碰撞出来的,得去了解市场,了解自己产品的缺陷,想办法对接一切可以对接的资源。此前受疫情影响关闭的景区实体店,她准备重新开起来。
早在2019年,甘肃省就通过非遗工坊的形式盘活非遗资源,让当地非遗传承人通过工坊这种形式,带动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增加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入围非遗工坊后,会支持非遗工坊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让工坊进入本地景区景点开展展销活动,让他们去对接和适应市场需求。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支持甘肃省建成2家非遗工坊,甘肃省先后认定了两批共119家省级非遗工坊。
记者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未来拟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到各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将其作为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提高非遗工坊从业人员收入,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 2022-12-14【陇人相·152期】根雕艺人甘博:巧手雕琢 枯木逢春
- 2022-12-14“春绿陇原”大幕重启 冬春季文艺活动助力消费复苏
- 2022-12-12【陇上评论】等不起 慢不得 加快复工复产
- 2022-11-29央视短评: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筑牢疫情防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