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省内游

《不遥远的胡麻岭》幕后故事

23-02-09 11:1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不遥远的胡麻岭》 幕后故事

  本报记者专访该剧编剧李天圣

《不遥远的胡麻岭》海报。 甘肃省歌剧院供图

  兰渝铁路全线开通,使“朝食兰州牛肉面,暮涮重庆辣火锅”不再是梦想。纵贯南北的兰渝铁路建设曾因为173米的“豆腐土层”一度停滞。中铁十九局的建设者经过100多个日夜的冥思苦想,采用“九宫格作业法”,让这条令全世界专家都束手无策的“天堑之路”变“通途”。

  “被称为世界难题的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的头号重难点工程,这一世界难题的攻克,展现了建设者的大国工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我想用艺术的手段把建设者的故事展现给更多的人看。”作为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甘肃省歌剧院创排的大型现实主义原创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正在进行最后的紧张排练,在即将搬上省城舞台之际,甘肃省歌剧院院长、编剧李天圣讲述了该剧创作的幕后故事。

  记 者:您创作《不遥远的胡麻岭》的契机和动力是什么?

  李天圣:和这个题材结缘是在2019年,当时一条“胡麻岭隧道贯通,6年攻克173米,父子相拥而泣”的新闻打动了我。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兰州东向重庆方向的第一条隧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围岩岩体比面粉还要细,挖掘起来就像“在豆腐脑里打洞”,2011年工程几乎陷入停滞。中铁十九局的建设者们最终用“九宫格作业法”攻克难题,使被国内外隧道专家公认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胡麻岭隧道顺利贯通。在这项让世界惊叹的辉煌背后,是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坚守,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当代愚公精神、科技创新精神的展现,但是在和建设者接触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其实他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和努力工作,支撑起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他们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记住,这就是我写这部剧的创作动力和初衷。这部剧是从即将打通的胡麻岭隧道因地质条件受阻开始的,故事发生在甘肃,胡麻岭就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有了剧名“不遥远的胡麻岭”。

  记 者:甘肃省歌剧院作为一个从陕甘边区走出来的红色院团,第一次触及工业题材的现代歌剧,和以前创作相比较有什么难度?

  李天圣:我们之前的创作大多是红色题材、农村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的戏,都有能够产生戏剧矛盾和冲突的对立面,但《不遥远的胡麻岭》是甘肃省歌剧院第一次触及工业题材,说实话,用歌剧的艺术形式表现工业题材很难,这部戏说的又是胡麻岭隧道建设过程中解决世界难题的事,它的对立面是自然体,真的很难写!

  剧中打隧道要涉及大型机械、泥浆喷涌,虽然在画面上能够解决,但是工业题材戏最难的是有很多的专业术语,剧中“富水粉细砂地层”,还有“注水法”“注浆法”等术语,都很拗口,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观众能否理解和接受,但要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又不是一部歌剧能够完全承载和完成的,所以我在写剧本时还是回归艺术的本体——写情感,歌剧是音乐的戏剧,更擅长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我们尽量通过人物情感变化来推进情节。但是解决世界难题的术语又不能回避,目前在和导演、演员的沟通过程中,仍然存在台词量大的问题,还需要继续磨合修改。

  在舞台表现上,这部戏的舞美设计也相对复杂,隧道掘进时好时坏,隧道内部构造不像电影那么好展现,将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手段,但是也不能完全工业化,将胡麻岭的山野之美和工业结合,让观众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工业气息,也是一个挑战。

  记 者: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创作原型吗?

  李天圣:这部剧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主人公高岩的原型就是曾多次被媒体报道、在胡麻岭隧道打通瞬间父子相拥而泣的年轻工程师夏荔,像夏荔父子这样两代人扎根胡麻岭隧道的建设者,在中铁十九局还有很多,剧中的高岩还有其他人的影子。男二号吴杰是当时工区的区长和工程技术负责人的结合体,在和两个原型人物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身上有共性的特质,最终将两个原型人物合二为一,承载了很多科技和工业化的内容。常小川和宁翠芳也是这部剧的“甘肃视角”,他们代表着参与兰渝铁路建设的甘肃农民形象,为胡麻岭隧道贯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终思想转变成长为“建设者”。

  最初剧本创作时设计的人物有十多个,经过不断做“减法”,目前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7个。作为编剧,对于一个人物立起来之后要推翻,肯定难以割舍,但是剧本就是在不断地修改、推翻、否定和肯定的过程中产生的。

  记 者:为了创作这个剧本,主创人员曾多次赴一线和铁路建设者沟通交流,为该剧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哪些难忘的体验?

  李天圣:我在2019年创作剧本的时候,胡麻岭隧道已经贯通,我们特地带着舞美、服装、道具等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一行,前往天庄高速深坷隧道建设现场实地体验,近距离感受混凝土浇筑时的震动和轰鸣。施工间隙,通过和施工人员聊天去感受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建设者在荒山野岭、渺无人烟的环境里一待就是几年,而且在泥浆淹没了隧道、贯通遥遥无期时,居然从火锅中的“九宫格”寻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方法,这些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感起伏, 支撑了这部歌剧的灵魂。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我们还真切感受到了几代建设者用“一根筋”的精神,展现出与时代与百姓共命运的责任担当,这也正是剧中要体现的当代愚公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记 者: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特质,才能让当下的观众共情?

  李天圣:不论什么类型的歌剧归根结底要贴近生活,工业本身是冷冰冰的存在,工业建设很难和观众产生情感勾连,我们试图通过剧中人物的情感来打动观众,让更多人看到当代中国的中、青年建设者的艰辛和坚守。我更喜欢用“坚守”这个词,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创业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科技有多发达,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这股子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始终流淌在年轻人的血脉中。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平丽艳 纪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