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在张掖大佛寺感受文化之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气势宏伟的建筑布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五一”假期,位于张掖市甘州区的张掖大佛寺迎来客流高峰,人们徜徉于古建筑间,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寺内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古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寺内珍藏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
从山门进入寺院,牌坊昂头交错、重檐叠彩,钟楼、鼓楼在两侧有序分布,相映成趣。庄严肃穆的全寺主殿大佛殿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青瓦飞檐、朱柱环立,令人叹为观止。
“我很喜欢古建筑,这里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宫廷式样,独具特色,张掖之旅不虚此行。”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女士说。
走进大佛殿,一尊身长34.5米、肩宽7.5米的卧佛塑像映入眼帘。“塑像金描彩绘,面部贴金,表情安详,现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造像的卧佛……”在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游客发出阵阵惊叹声。
其他塑像也是神态迥异、栩栩如生,皆保存了西夏彩塑的基本面貌。在殿内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上,所绘壁画生动诉说着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故事。
在艺术陈列厅,陈列有大佛寺遗存的记事牌、塑像腹内和金塔殿地宫出土的珍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把文物保护好,更要让文物“活”起来。近期,一场数字化保护工作正在张掖大佛寺进行。
由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申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构建大佛寺建筑、壁画、彩塑等重要文物的“数字孪生”,结合线上线下数字化展示技术,充分展示张掖大佛寺建筑、彩塑和壁画的价值。
文物数字化是文物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文物永久留存的重要途径。据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何多鸿介绍说,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使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还能让数字化文化遗产更加走近大众。同时,还将为张掖大佛寺景区注入新的旅游业态资源,让游客通过高科技数字场景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和活态化传承。
- 2024-04-30【小陇画报·257期】祁连山下冰沟河 水草丰茂美如画
- 2024-04-30“文化走廊”散发古老又青春气息(新时代河西走廊见闻①)
- 2024-04-16【巡礼马衔山】玉路马衔山 文旅大环线
- 2024-04-16《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