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增绿 产业焕新
原标题:减碳增绿 产业焕新
陈伟伟
【财经论语】
产业是经济之本。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本质上要求将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为“十五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勾勒出清晰的框架结构和实施路径。《意见》部署了十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为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产业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规则标准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走完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开始利用其在能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等方面累积的优势制定规则标准,对后发国家设置屏障。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背后的逻辑是将资源环境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加快完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畅通资源环境要素的“社会再生产循环”。必须让资源环境成为与土地、资本等要素并列的生产要素。随着各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变,必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纳入产业发展约束条件。通过制定修订并强制实施能耗标准、污染物和碳排放标准等手段,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使资源环境以用能权、用水权、污染物和碳排放权等许可性指标形式成为企业经营必需的新型生产要素。
必须加快完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要将资源环境要素视为可交易的商品,提升其流通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畅通资源环境要素的流通环节,让绿色低碳发展先进企业可以将节余的各类资源环境要素指标通过市场化交易确定价格、实现价值,使资源环境要素转化为企业资产,激励企业自觉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必须畅通资源环境要素的社会再生产循环。在资源环境要素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支持企业通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环境要素利用率,节余更多的资源环境要素指标。绿色低碳发展先进企业将节余的指标通过市场化交易“流通”给指标需求企业,实现指标价值的市场化“分配”。
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正逐步摆脱高污染、高耗能模式,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逐步淘汰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是围绕将资源环境转化为生产要素、加快完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畅通资源环境要素“社会再生产循环”三个方面健全绿色发展机制。
首先,要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加快制定完善并强制实施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严格环保执法司法,强化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其次,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平台。立足畅通资源环境要素“社会再生产循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资源环境要素指标交易平台,扩大指标交易范围、提升指标流通性。加快完善绿证核发、碳足迹认证等配套管理。加强对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平台的穿透式监管。
此外,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完善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探索资源环境要素指标融资等金融工具,引导各类资本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深化资源环境要素指标定价机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作者:陈伟伟,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 2024-08-31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内需潜力
- 2024-08-31为什么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 2024-08-31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系列谈⑤
- 2024-08-31更好支撑涉外法治建设 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