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 瓜州榆林窟:戈壁峡谷峭壁上的壁画艺术殿堂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狄东阳 程健 宋芳科
提及甘肃的文化,许多人用“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来形容。在“三千里丝绸之路”上,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处石窟。这些石窟,从1600多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历经风霜雨雪、饱经岁月沧桑,记录了佛国世界、见证了时代变迁。
10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甘肃网、快手甘肃承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来到酒泉市瓜州县,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各级网络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名人等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榆林窟,近距离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续写甘肃石窟故事。
榆林窟,位于瓜州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3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彩塑270余身、壁画5200余平方米,约占莫高窟壁画总面积的九分之一,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
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
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榆林窟与莫高窟十分相似,又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应开凿于隋唐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
走进榆林窟,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也可以看到西夏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发展的场景。
然而,在榆林窟的几个特窟里,关于西夏王朝的一些社会景象,竟然生动地存在。
建于西夏,元、清重修的第2窟里,南北两壁各画说法图三铺,从听法的菩萨和天龙八部众神的形象及服饰看,具有西夏人物的明显特征。西壁门南、北侧各画水月观音一铺。下部画西夏供养人的画像,并有西夏文题记。
这里的水月观音壁画,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整个画作采用对角线构图、虚实对比、大量留白的手法,使远近、方圆、虚实、动静,和谐而又统一起来。同时,两幅壁画都以青绿色调为主,又在观音的面部等身体部位贴金,对比天空部分的彩云,更显得金碧辉煌,有种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意境。由此亦可洞见,西夏王朝的绘画艺术与财力。
榆林窟的第3窟开凿于西夏中晚期,在东壁的壁画上,有八幅两两对称的西夏生产图(《锻铁图》《舂米图》《酿酒图》《犁耕图》等),是少有的真实地反映西夏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资料,有很高的科技史价值。
其中,《锻铁图》中有三男子,其中两锻铁者站立,皆着短褐襦,腰系带,一人上衣深色,袒左臂膀,一人着浅色上衣,两人下身穿裤,束行滕(绑腿),足穿草鞋;另一人坐操风箱,足穿草鞋。特别是图中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坚固耐用,可连续鼓风,能提高炉火温度,增强冶炼强度,为打制包括兵器在内的精良铁器提供了技术保证。
《舂米图》中,石臼置于地上,杵柄加横板,板下有轴。舂米人双手扶架杆,一脚着地,以一脚踏木板,用中间下部木轴为杠杆带动捣杵,在石臼中舂米,前有粮堆和簸箕。此图表明西夏与中原地区捣米舂谷法并无二致,但在中古时期,用图画把谷物加工去皮成为米的情景十分生动地表达出来,十分罕见。
《酿酒图》里,两妇女旁置酒壶、贮酒器、木桶各一,一人吹灶火,另一人手持陶钵在烧锅旁酿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夏家庭酿酒的情景。《犁耕图》中,则画双牛架横杆,横杆连接犁辕,即所谓二牛抬杠式,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形象地反映了西夏时期役牛犁田的情景……
“非常震撼”,这是采访团成员最大的感慨。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梳理了解到的信息,全面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视角、更多的报道,把榆林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呈现给更多网友。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打卡敦煌印局:青春沙州的时尚表达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鸣沙山月牙泉 甘肃人的浪漫你懂得
- 2024-10-11【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丝路古道边埋藏多少未解之谜
- 2024-10-10陇拍客丨民乐:秋绘祁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