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甘肃旅游精品线路

【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守护敦煌 奏响赓续文脉弦歌

2024-10-24 09:29 来源:新甘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延琴

  敦煌,丝路咽喉,文明交汇。

  10月19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甘肃敦煌莫高窟,一起探寻穿越千年的文脉故事。

  采访团一行走进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岩质为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

  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

  莫高窟第16窟

  自公元4世纪起,这里开始了10个朝代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莫高窟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

  敦煌石窟从建筑形制来看,分为禅窟、中心柱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僧房窟。从壁画题材来看,分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姻缘故事、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 

  敦煌研究院文化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壁画修复师付有旭介绍壁画修复情况

  据敦煌研究院文化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壁画修复师付有旭介绍,壁画修复包括对壁画前期和现状进行调查、准备修复材料和方案、选择最佳工艺并具体实施等环节,从业36年的他主要负责一线实施。

  莫高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图片仅限本次活动使用)

  付有旭说:“对敦煌壁画有所破坏的鸟、鼠、虫害如今已基本得到防治,而其他病害,各个洞窟面临的类型和程度都不一样,修复人员要找到最佳方案精准施工。比如被称作壁画‘癌症’的酥碱,其形成过程复杂,危害较大,最难治理,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们不断研讨方案,采用控制水分和湿度、用自制工具吸附盐分等方法,因地制宜,才让酥碱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付有旭感慨道,随着科技发展和专业人才队伍壮大,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安全高效,但文物不可再生,必须心存敬畏,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永续利用。 

FZ100436094291_A4786016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安慧莉介绍壁画采集情况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安慧莉主要从事壁画图像处理工作,据她介绍,莫高窟超过290个洞窟的高清壁画采集、19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余个洞窟的结构模型扫描工作已经完成,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美术创作等领域提供了数据基础。 

  莫高窟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场

  安慧莉说,已上传30个洞窟高清资源的“数字敦煌”为国际提供了共享平台,目前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涵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78个国家。 

  敦煌研究院馆员高雪介绍工作日常

  敦煌研究院馆员高雪:从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毕业后,我被敦煌的灿烂艺术吸引而来,目前从事敦煌图案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从壁画中提取元素、收获灵感,把敦煌艺术应用到书籍、海报、丝巾、首饰等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中,让敦煌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

  回望历史,各种域外文化元素的交融交汇,成就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立足当下,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敦煌石窟借用数字化技术,开启了敦煌文化“活化”利用的新篇章,通过数字化存储和处理,让敦煌莫高窟成为各类文艺创作的“数据库”,奏响赓续传承的文脉弦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