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再忆北宋汴梁繁华,甘肃工艺美术大师刘金禄历时25载,用2万个白牦牛角雕刻《清明上河图》,让传世名画以立体方式呈现。
如今,承载刘金禄半生心血的白牦牛角微雕版《清明上河图》正式落户兰州老街甘肃非遗馆,为金城文化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以汴京清明坊到虹桥段的上河秋景为背景,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面上,共描绘人物1659人,以极其丰富的故事背景刻画了汴梁繁华,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自问世以来,被多次临摹创作,现代以来,更是被制成剪纸版、刺绣版等多个版本,成为艺术家长盛不衰的创作源泉。
刘金禄历时25年创作的白牦牛角微雕版《清明上河图》,长16米,宽1.6米,共微雕人物1460名,动物300余头、房间400余间、大小船只30余艘、牛马车辆50余辆。小到杯盏酒蝶,大到雕梁画栋,都有生动刻画,彻底将《清明上河图》由平面画作搬上了立体展台。
“上个世纪90年代,朋友送了我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挂历,我是越看越着迷,就想着要把这幅传世名画雕刻下来。”刘金禄说。
刘金禄家是工匠之家,爷爷、爸爸都是雕刻工匠。刘金禄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微雕技艺,上班后从事美工道具工作,大型历史剧《月满凉州》就有刘金禄手工制作的300多件道具。
开始,刘金禄尝试着用名贵木材雕刻,但是成本太高,防腐也不好做。刘金禄工作的武威,有特有的白牦牛,白牦牛角是雕刻的最佳选材。
“20多年来,我收购了很多白牦牛角,然后通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让白牦牛角光滑润泽,适宜微雕。”刘金禄说。
虽然微雕艰难耗时,但是有《东京梦华录》相伴,对于刘金禄来说也是甘之若饴。《东京梦华录》是讲述北宋首都汴梁风土人情的古书,《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可以在《东京梦华录》中找到影子,《东京梦华录》文字,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归宿。
看懂一幅画,读透一本书,20多年来,刘金禄利用业余时间,一边雕刻,一边翻书,《清明上河图》的灵动在他一次次感悟中被赋予生命。
“就算最小的物件,我也记忆深刻,它们在画面中出现是必不可少的点缀,我都会用心雕刻。”刘金禄回忆创作点滴,1460名人物都是鲜活生命,完成这幅鸿篇巨制,他感觉是和古人的一次对话。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刘金禄坚守工匠初心也迎来收获时刻,在2023甘肃省工艺美术博览会暨第十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中,刘金禄牛角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从1034件参赛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创作创新一等奖。
“我选择将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图》安放在兰州,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艺术之美,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刘金禄说。
而为了运送这么多零部件来兰州,刘金禄也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是小物件一个都不能丢,丢一个就不完美了。其次,房屋都是榫卯结构,运到场地,都要刘金禄一个个组装。
“这些物件我很熟悉,怎么安装我也心里有数,一路运输没丢小物件,所以安装成功,非常完美。”刘金禄如是说。
站在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图》展台前,刘金禄眼神中充满自豪与欣慰,曾经的中年人已然须发花白,岁月在艺术家脸上留下痕迹,也成就了一件值得言说的艺术真品。
“你看这个小酒壶有镂空,墙面上我还微雕了一首诗歌。”刘金禄在展馆迎接参观游客,那些繁琐的制作过程他已不再赘述,但是藏在细节中的匠心他还是愿意点出,高大宏伟的客栈,最小的酒壶都是微雕体现,让细节惊喜无处不在。
如今,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图》已是镇馆之宝,刘金禄老师也选择留在兰州、留在馆里,在自己的非遗工坊继续做微雕,与前来的游客互动,成为活生生的镇馆之宝。
本期陇人相: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刘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