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为国为民“不顾家 宁舍己

2025-01-03 09:1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江苏淮安是革命老区。这里是周恩来的家乡,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粟裕等人的战斗足迹;这里曾设立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在这片热土上,抗日英雄王嘉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王嘉树,1920年出生于四川乐山的一个盐商家庭。他7岁入学,勤学好思,后因家业破产辍学,15岁随其叔赴重庆当徒工。少年王嘉树遭受残酷剥削压榨,目睹旧社会丑恶现象,提笔写下了反抗檄作《黯淡的天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嘉树深受《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感召,积极投身抗日救国事业,考进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于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转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移驻晋东南太行山区。1939年9月,王嘉树从抗大毕业后,先后在河北任《冀南日报》特派员,在盐城任《老百姓报》主编。

  1943年春,王嘉树调任淮安泾口区民兵大队长。抗战期间的泾口,辖23个乡,近10万人口。但当时的泾口已属敌占区,日伪军经常侵扰掳掠、突袭扫荡,群众长期受反动宣传影响,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淮安县委数次派干部开辟泾口区,均没有成功。

  临危受命的王嘉树深入动员广大民众,组织实行“二五”减租、“四六”分收。他走到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热情宣讲抗战胜利的光明前景,深得男女老少喜欢。很快,拥军参军、征粮借粮、救荒度荒、减租减息等各项工作迅速打开局面。不到半年,全区百分之九十的乡保被人民政府控制。同时,王嘉树全面总结工作成效,撰写了《从黑暗到光明——略谈淮安泾口区的开辟》,并发表在《盐阜报》,为其他片区的敌后开辟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王嘉树对敌作战态度坚决且富有战斗经验。他积极进行抗战宣传,组建抗日武装,在各乡建立抗日联防大队,成立了市河大队(又称泾口游击队)并兼任队长。这支游击队有一百三四十人,划分为四个分队。王嘉树经常主动出击,组织小分队深入敌后袭扰,屡次以弱胜强,有力打击了土匪势力,瓦解分化了地方日伪。泾口区抗日反“扫荡”斗争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王嘉树在泾口区开展工作的巨大成效,引起敌人的惶恐不安。被痛打镇压的敌伪怀恨在心,采取卑鄙手段收买叛徒。1943年9月16日,因叛徒出卖,掩护战友突围的王嘉树寡不敌众,一阵激烈搏斗后不幸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之中壮烈牺牲。 

  王嘉树牺牲后,被安葬在田桥村。追悼会上,上千群众自发前来为烈士送行。群众在王嘉树的坟前用青石立碑,称他“人虽永逝,浩气长存,功在国族,恩及黎庶,泾口区民有口皆碑”,赞扬他是为国为民“不顾家 宁舍己”的英雄。1945年3月,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将王嘉树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原泾口部分地区单独划出,成立嘉树区以示追忆,这一区名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烽火硝烟散,春秋尚凛然。如今王嘉树烈士墓前,经常摆放着一束束鲜花。当地人特意创作诗歌,深切缅怀王嘉树短暂壮丽、浴血常青的一生:“身遭压榨入兵营,目睹凶残铁骨铮。抗日遗篇青史著,捐躯尚德达蓬瀛。”(徐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