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理论探讨

与群众交流多用“大白话”

2025-02-14 10:5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马涧社区居委会主任袁玉英变身短视频达人,用方言土话讲政策,让众多农村群众成为她的粉丝;在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阵地建在楼栋院坝,把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让大家坐得住、听得进……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结合实际,用群众语言讲政策、解条例,让书面条文变成一句句“大白话”,让群众既轻松理解又易于接受,群众直呼这样的做法“烟火味、热腾腾”。

  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重在聆听群众心声、及时回应诉求,沟通交流就是绕不开的关口。能否用好群众语言,背后蕴含的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智慧,也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群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平铺直叙,不绕弯子。比如,把军民关系说成“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把联产承包责任制称为“大包干”;把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比喻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明了,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言真意切,品起来意味深长。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善用群众语言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敲门砖”和“金钥匙”,党员干部必须练就这项本领。只有多说善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才能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触动群众的“心窝子”,从而了解社情民意、基层实际,提高沟通效率、凝聚人心力量。如果说不好、不善用群众语言,和群众话不了冷暖、唠不了家常,恐怕很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言为心声,善用群众语言的根本在于心中装着群众,时时事事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基层是群众语言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群众语言最活跃的课堂。党员领导干部练好沟通交流这个基本功,就要扎进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里,用心听、主动说、真正学,做到态度诚、说话真。在走访调研中,要多攒点“原汁原味”的语言储备,熟悉和习惯老百姓的生活,把大道理直白化,把文件内容通俗化,多说些柴米油盐的“家常话”、直来直去的“交心话”。要多在心里打几个问号:我有没有说清楚、讲明白?群众能不能听得懂、记得住?唯有如此,才能换来与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真正和群众心连心。(董新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