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成语探华夏》 触摸文化传承的脉搏

2025-02-21 10:0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W020250221254776596363.jpg

图为《成语探华夏》节目播出场景。

W020250221254776668654.jpg

  《成语探华夏》节目利用现代技术,把场景移到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等元素构成的市井繁华情景之中,带领观众穿越到宋代都城汴梁。主创团队供图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多数成语有故事、有哲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近期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成语探华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推出。成语作为语言文字的“活化石”,用其做切入点、结合点,有着激活传统文化的极大创新空间。该节目以成语为舟,穿梭于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明之间,精心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节目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让成语具象化,如同画卷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华成语故事在这里徐徐展开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瑰宝,以精炼的文字、方寸之间的表达,折射出历史的千姿百态,展现出思想的波澜壮阔。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开天辟地”展现了创世神话的雄伟,“筚路蓝缕”描绘了先民创业的艰辛,“满天星斗”寓意着文明的璀璨,“百川归海”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这些成语不仅生动再现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更巧妙地串联起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交流融合的发展脉络。

  节目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讲道:“我是一个考古工作者,做了将近43年的考古,我的工作就是从历史遗迹中去探寻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人的衣食住行是各有讲究的,比如说‘冠冕堂皇’让我们看到了对服饰的追求,还有‘钟鸣鼎食’体现了饮食的礼仪文化,‘屋舍俨然’是居住环境的写照,‘车水马龙’又是车马出行时热闹的场面。劳作的时候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社交上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还要‘张灯结彩’,所以成语仿佛一个个历史密码,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生动瞬间,展现着中华民族世代坚守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准则。让我们今天穿越时空,仍能追根溯源,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节目按照主题系统梳理成语,以物华天宝、金戈铁马、人间烟火、风流人物、四通八达、薪火相传为六大主题。巍巍中华,数千年文明,既有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也有一针一线、一饮一啄的生活图景。车水马龙,茂林修竹,居闹市,处山林,都是生活场景,人间烟火。

  比如节目的“有家有业”板块,带领我们穿越寻常巷陌,探寻古人生活,体验人间烟火。在该板块中有“寸草春晖、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白头偕老、手足情深”等讲和谐家庭关系的成语,有“宜室宜家、海屋添筹、绵绵瓜瓞”等讲结婚、祝寿、生子的成语,也有“截发留宾、举案齐眉”等跟相夫教子有关的成语,并引出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等贤母教子的典故。通过一个个主题,系联起一串串相关的成语,纲举目张,立体呈现成语的分类体系,使躺在词典里的成语活起来,中华成语故事在这里徐徐展开。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来到《成语探华夏》节目,真是感慨良多。我们探求成语,更是探求我们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过往,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法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传承中的。我们中国不单是某经度纬度间的一片土地,或某肤色发色的人种,更是我们说同样的语言,写同样的文字,用同样的成语,有同样的记忆,这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一家,牢不可破,中华文明才能流转不绝,生生不息。”

  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成语宛如一个个历史坐标,精准定位着文明互鉴的交流轨迹。“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交流不只是简单的言语碰撞,更是“求同存异”的智慧,是“相得益彰”的共赢,是“美美与共”的大同。

  交流之路,跨越“千山万水”,贯穿“天南地北”,让不同的人群“互通有无”,也让不同的文明“水乳交融”。道路的通达,不仅是地理概念上连接了此处与彼处,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文明的进程掀开了崭新的篇章,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成语探华夏》专门推出一期以“四通八达”为主题的节目,带领观众一同细数在华夏文明历程中的相知无远近,感受我们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交往、交流、交融。

  在节目中蒙曼这样介绍“四通八达”:四通八达首先是一种道路的状态,你看我们修驰道也罢、开运河也罢,其实就是让五湖四海一轨同风,走出了中华统一的道路,然后我们又梯山航海、你来我往,走出了全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道路;四通八达也是一种人生状态,我们心之所向,无远弗届,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走出了人生的康庄大道。所以四通八达这个成语是让人浮想联翩的,它让我们不断跨越地理的界限和心灵的界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翻开历史的长卷,成语记录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勇毅坚定的抱负追求。江山如画、市井繁华,在节目中,我们既在阅读成语的变迁,也从中看到繁荣的社会风貌,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华成语宝库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成语,能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四通八达。比如“互通有无”,这一成语道出了商业贸易的本质。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都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互通有无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丰富多样的商品得以流通。各国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特色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这种互通有无,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南来北往中,文化进一步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象。这种文化气象,既表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还表明我们的文化与时俱进、与时代紧密相连,推动我们不断走向新的时代,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成语活跃在人民大众的语言之中

  成语背后包蕴着民族精神与智慧,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史,以精炼的方式,让人流连忘返。高山流水、举案齐眉寄寓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演绎着精彩的历史故事;草长莺飞、万紫千红装点着华夏的大好河山……

  《成语探华夏》节目以成语为桥梁,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之精髓,赓续文化传承之基因,推动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成语文化盛宴”。知名文化专家的详细讲解,成语发生地的外景设置,沉浸式互动的成语阐释,穿越式情景剧场的演绎,加上VR、AR虚拟与现实穿梭,多种表现形式让一个个成语典故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比如“四通八达”主题利用现代技术,把节目场景移到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等元素构成的市井繁华情景之中,主持人和嘉宾带领观众穿越到宋代都城汴梁;“物华天宝”主题结合响堂山石窟的外景,生动诠释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两个关于绘画风格的成语。

  为了更贴近当下,《成语探华夏》特地选择以邯郸为探源第一站,成语典故之都焕发出新的光彩。作为历史上的名都之一,邯郸雄峙于冀南大地,北连幽燕,南眺河洛,西枕太行,东襟齐鲁。先秦时期,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连接点,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既培育了英武豪侠的民风,也滋养了浓厚的文学氛围,诞生了大量的成语典故。来自邯郸的一名节目组成员表示,“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让人心驰神往”,“学无止境,是我这次经历中比较深刻的感受。探寻成语背后的故事,会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可以说,成语是通向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为,成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一段故事,能唤起千年的历史情愫;一则成语,闪耀着东方的智慧光芒。成语故事无处不在,它既深入中华文化的肌理,又活跃在人民大众的语言之中。当今社会,成语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沟通着传统与现代,正是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让古老的成语故事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

  (杜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