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查改治贯通守好集体家底

2025-04-23 17:5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农村集体“三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重庆市南川区纪委监委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惩治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蝇贪蚁腐”,织密织牢监督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动真碰硬强化惩治震慑。一是畅通渠道。构建“信、访、网、电”举报体系,发挥全区244名村(社区)廉情监督员“探头”作用,在“廉情驿站”张贴举报二维码,实行“码上监督”;梳理近年来通过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信访、审计等发现的农村集体“三资”相关问题,实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线索台账。二是整合力量。用好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发挥纪检监察协作组作用,加强与农业农村、财政、公安、司法等部门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形成整体“一盘棋”,破解监督检查“人熟抹不开情面”等问题。三是聚焦重点。紧盯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镇街相关责任人、村(社区)“一把手”等重点人员;紧盯贪占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套取、优亲厚友等重点事;紧盯招投标、工程建设、房屋出租、经济合同、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等重点环节,着力加强监督,将土地面积广、经济体量大、项目建设多、人员数量大的村(社区)列为重中之重,严查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问题。

  完善机制扎紧制度笼子。一是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压实村级组织主体责任、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属地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四方责任”,用好联动协同监督机制,做到“纪巡审财”等联合作战、贯通发力,实时盘点监督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问责清单,既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的“四风”问题,又查不正之风背后的腐败问题,做到风腐同查同治。二是推进数智监管机制。实行“互联网+监督”,运用数字科技监管平台,要求经逐层审核把关,录入村(社区)资金、资产、资源等内容,实现家底“一网清”,对变动数据动态监控、重要事项重点监控,使整个管理过程可透视监督,做到线上与线下监管有机统一。三是完善权力公开机制。督促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等按要求公开,详细公示村(社区)集体“三资”使用明细、资金状况等内容,做到栏上公示与网上公示配套;加强大额资金使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事项管控,推进阳光行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动打造清廉村居。

  深化教育筑牢思想堤坝。一是注重警示教育。通报曝光典型案例,选取查处的身边典型案例制作警示专题片、编发忏悔警示材料,采取“组织旁听庭审+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上好‘三资’警示教育课”等方式,分批分类组织涉农区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开展同级同类警示教育,引导筑牢拒腐防变“防火墙”。二是注重谈心谈话。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党校培训内容的同时,针对不同职位不同类别的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做到集体谈话与个别谈话有机结合,使其明白“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三是注重促改促治。推动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发现的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着力开展以案促改促治,帮助村(社区)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推动惠民有感,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建议鸣玉镇中心社区发展“稻香渔歌、五彩花田”“三产融合”旅游综合体,切实保障老百姓保底分红、净收益分红、财政补助、利益联结收益、务工收入5种增收渠道,农民平均年户增加4000余元收入。

  (锦绣 作者系重庆市南川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