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除了发电还能绿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遥感数据和谐波回归模型,发现光伏电站所在地的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效果最为明显。光伏电站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还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潜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能源需求增加与化石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由于其巨大的开发潜力、广泛的可获得性以及低廉的发电成本,成为全球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选项。近20年来,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在按平均每年40%~5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光伏产业已成为各国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大规模发展光伏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全球约52%的光伏电站中地表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这些场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环境,其中植被覆盖度提升最明显的场地出现在干旱指数约0.39的区域。这一现象的背后,离不开光伏板的遮阴效应。数据显示,在干旱区,光伏板通过遮阴效应降低地表温度2℃~3℃,减少蒸发量30%,为耐旱植物生长创造微环境。研究还指出,光伏电站并非其场地植被状况趋好的唯一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化与植被类型改变也是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团队负责人刘鹄表示:“科学规划的光伏电站可成为干旱区生态治理的新工具。通过优化板间距离、植被配置和运维模式,光伏项目能实现碳汇增益与发电收益的双重目标。”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二。在河西走廊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光伏电站,形成了“光伏走廊”与“沙漠绿洲”共生的独特景观。以敦煌为例,1.2GW光伏基地通过板下种植耐旱植物,使局部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35%,土壤风蚀量减少70%。
甘肃省将光伏生态效益纳入“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5个“百万千瓦级光伏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目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发的“光伏电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已在酒泉推广应用,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每兆瓦光伏年节水150吨,大幅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充分证明了其在生态修复中的潜力。(记者 张云文)
- 2025-02-26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
- 2025-02-26我科学家成功合成“陨石钻石”
- 2025-02-26光量子芯片首次实现多比特“连续变量”量子纠缠
- 2025-02-26研究人员用AI设计出具有天然酶关键特征的全新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