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听诊器”护航黄河上游生态安全
3月27日,甘肃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一片高寒草甸在春雪中泛着新绿。在海拔3500米的甘南草原,这里正通过一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生态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这套由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遥感与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研发的科技利器,正悄然改变传统生态修复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可复制的“甘肃方案”。
这套系统如同给大地装上“数字听诊器”,通过三个维度实时把脉生态环境。距地面600公里的高分辨率卫星群每年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2.8万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全域“体检”,能精准识别出半个桌面大小的地表变化;30架无人机编队每季度开展低空巡检,利用三维建模技术透视植被覆盖下的水土流失;布设在草原、湿地等关键部位的百余个智能传感器,则像敏锐的“生态神经末梢”,实时回传土壤湿度、水质变化等50余项指标。
“过去巡护员骑马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勘察,现在卫星两天就能生成全景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谭健介绍,系统运行以来已发现非法开垦、湿地萎缩等隐患点46处,预警水土流失风险27次。在玛曲县高寒草甸修复工程中,监测数据精准指导补播区域选择,使植被恢复效率提升40%。
这套系统构建起国内首个高原生态数字孪生平台。通过融合近十年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监测数据,科研人员绘制出首张黄河上游生态“CT影像图”,不仅能显示当下每块草场的“健康指数”,还能模拟未来3年生态演变趋势。在去年实施的水源涵养林重建工程中,数字模型提前预判出3处潜在滑坡风险,节省治理资金1200万元。
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正在青海、四川等黄河上游省份推广应用。专家表示,这种将航天科技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甘肃方案”,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正式迈入“数字护航”新时代。(记者 张云文)
- 2025-03-31羽绒服干洗更好?每天敷面膜能更护肤?3月“科学”流言榜来了
- 2025-03-31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
- 2025-03-26甘肃省首批“银龄专家工作室”名单公示
- 2025-03-26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带您走进奇妙的摩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