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科研团队破译高寒草甸稳定性密码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植物物候对氮添加的响应显著降低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稳定性。这一成果为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环境波动时,保持其功能和服务的能力,是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寒草甸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系统,其稳定性对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尤其是氮富集和降雨变化,给这一地区的生态稳定性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
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周期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如出叶、开花等,是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直接反映。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研究团队通过连续4年的野外实验发现,氮添加延长了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的营养期,而缩短了杂草的营养期。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还导致植物个体之间在出叶或开花时间上的同步性增加,使得群落内部的动态失去了原本自然的“平衡感”。
研究指出,氮添加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减少物种数量,而是通过降低物种间的“异步性”和莎草科植物的时间稳定性。这意味着,即使物种数量保持不变,生态系统在面对环境波动时的应对能力也会下降,威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换句话说,植物的物候变化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篇研究已经登上了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NewPhytologist》,创新性地从植物物候的角度揭示了氮富集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深远影响,强调了植物物候是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不仅为高寒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记者 张云文)
- 2025-04-11甘肃省7个项目入围全国万兆光网试点
- 2025-04-11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专家报告会召开
- 2025-04-09中国首次实现星地实时量子通信和万公里密钥共享
- 2025-04-08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