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乡村文明沃土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甘肃省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原标题:厚植乡村文明沃土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我省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农村环境风貌焕然一新,农民精神面貌持续向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
春风化雨 文明新风润泽千家万户
风气之渐,往往积习日久。推进移风易俗,面上改的是不良的行为习惯,根上改的是价值观念。
如何把文明新风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群众从心底接受并践行新风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载体,把推动移风易俗与宣传宣讲、文化文艺、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文明新风吹拂千家万户。
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理论宣讲是基础。
省委宣传部发起“文明婚俗与良好家风”线上话题讨论、“低彩礼”“零彩礼”幸福生活典型事例网络分享和“家风、家语、家训、家书”征集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做新风正气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各地创新理论宣讲载体和形式,依托各类线上传播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农(牧)民夜校”等阵地,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盲目攀比、炫富摆阔、以彩礼论身价、以彩礼保婚姻等观念,划清传统习俗与陈规陋习界限。
以文化人,在文艺熏陶中滋养人心。
在岷县,当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讲文明、树新风的典型创作成“花儿”传唱,在潜移默化中淳化乡风民风。
“有钱不能太膨胀,移风易俗不能忘,婚丧嫁娶讲节俭,不丢脸……”在金塔县“赶文明大集 送文化下乡”活动现场,村民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三句半演出,赢得在场观众连连称赞。
乡音传新风,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我省持续深化“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结合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巡演等活动,把深化移风易俗宣传融入当地民俗特色,融合特殊节日,创作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一点一滴中引导村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抵制高额彩礼宣传劝导、移风易俗普法教育等活动近80万场(次),组织集体婚礼539场(次),建成文明礼仪大厅或同类型的文明婚俗场所558个。
一个个接地气的宣传宣讲,一场场生动的文艺演出,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新风尚潜移默化融入群众心里,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创新治理 移风易俗形成长效机制
人情风、吃喝风、攀比风……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
树新风、革陋习、讲文明。我省持续创新治理方式,把握好“既尊重当地习俗,又有力革除陋习”之间的平衡,不断健全完善移风易俗的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简办婚丧嫁娶,规范操办酒席,是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的重要一环。
聚焦治理高额彩礼,定西市创新开展“准丈母娘座谈会”,通过讲政策、话情理、举事例,让“准丈母娘”逐步解开了“放不下面子”“害怕身边人作比较”等心结,一个个“准丈母娘”成为抵制高额彩礼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彩礼不超过5万元,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定西市还出台行动方案,指导各村细化村规民约实施标准,让“小规章”成为约束群众的有力抓手。
张掖市推行移风易俗“红黑榜”制度,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等方式监督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执行,增强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
细化倡导性标准,严格约束性措施,各地结合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以村规民约制修为抓手,在人情往来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限,推动移风易俗制度规范落地实施。
建立激励机制,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用“文明”换“积分”,以“积分”折“奖金”,用“股份”兑“奖金”……武威市古浪县推行“文明股”激励机制,以“小积分”推动乡风文明“大提升”。2024年,全县共评选出“文明股”分红对象1925人(户),发放分红资金98.8万元。
各地大力推广文明实践积分超市、乡风文明榜、村级道德基金等做法,将立规矩和正向激励结合起来,对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有效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带动农民群众从“袖手看”到“动手干”,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群众组织动起来,带动村民自觉践行。
建设文明乡风,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陇南市成县在全县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事前告知红白事操办规定,事中对操办规模进行监督,事后与大家一起算“节支账”。
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梁韩村建成红白理事大厅,为周边村民举办红白事提供场地,统一宴席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既保障食品安全、为群众减负,又杜绝了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各地加强对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指导,积极开展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行为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
榜样引领 形成崇德向善好风气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人”作用,倡导党员干部在婚丧喜庆等事宜中起带头作用。
省委宣传部与省委农办、省民政厅等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联动机制,推动各地将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测评验收和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和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要内容。
庆阳市坚持把从严治党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对党员干部实行婚丧喜庆事宜事前备案、事中监督、事后报告制度,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承诺书》,以严的要求约束党员干部,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同时,对在乡村风俗中有较大影响的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队长、各村民小组长、新乡贤和总管、红娘、司礼司仪等“关键人”进行集中培训,引导农村移风易俗“关键人”响应党的号召,带头移风易俗。
培树典型示范,推动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局面。
兰州市指导各县区因村而异、因地制宜,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兰州好人、新时代好少年以及“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选树活动,一位位榜样,以小家带大家,让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在乡村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甘肃省已有151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占全国总数的2.9%,其中,全国文明乡镇43个,全国文明村108个;省级文明村镇1164个,其中,省级文明乡镇487个,省级文明村677个。全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了65%。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下,一个个务实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有力部署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于陇原大地广袤的田野。
- 2025-02-24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训班在兰举办
- 2025-02-24立体攻坚破梗阻 多维赋能促发展 兰州市“三抓三促”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 2025-02-24夯实农业增效根基 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兰州市全面部署春耕备耕工作
- 2025-02-24兰州公路发展中心全力应对新一轮降雪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