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用直播与读者同行
原标题:超700万观众走进“文学的旷野”——《人民文学》用直播与读者同行
“在文学的旷野里”特别直播活动现场。从左至右为读者张志方、《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莫言、“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 陈涛 摄
12月20日晚8点,《人民文学》杂志社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在文学的旷野里”的特别直播活动,邀请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以及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读者代表,共同展开了一场穿越文字与心灵的文学对话。
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700万观众观看,最高在线人数达27.8万,并促成2025年全年12期《人民文学》杂志售出2.9万套。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表示,这次直播是《人民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又一次突破性尝试,文学只有与读者同行,才能在现代传播格局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人民阅卷”到文学共同体
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一直是《人民文学》关注的核心。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文学如何突破传播局限,找到更广泛的受众?《人民文学》选择用直播拉近读者的距离。
和今年1月的直播相比,这次《人民文学》特别邀请普通读者参与其中,他们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筛选而出。“这是‘人民阅卷’专栏的又一次延续。”陈涛说道。
近年来,《人民文学》以读者为中心,尝试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文学传播的新路径。陈涛介绍说,自“人民阅卷”专栏开设以来,杂志社不仅以文章回应读者,更通过全国各地的读者见面会、征文活动等,让读者有机会亲身参与文学对话。今年,《人民文学》在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期间,通过多轮筛选,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遴选出20位读者参与现场活动,并最终从中选拔出4人参与此次直播。这4位读者中有老师,有企业员工,也有自由职业者,兼顾了性别与年龄,他们都对文学充满了热情与热爱。
在陈涛看来,“人民阅卷”逐步形成了创、编、读、评、推一体化的文学共同体,不断拉近文学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代表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的读者与莫言、梁晓声在直播中围绕文学与生活展开真诚对话。这种形式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方式,也让读者的声音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征文活动到直播现场,读者的热情参与为《人民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让陈涛动容的是,直播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条留言,都是读者对文学的回应。“文学期刊不仅要传播作品,更要成为作者、读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种新型的联系模式,让文学不再局限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单向互动,而是创造出一种多元、开放的交流生态。”陈涛如是说。
在“文学旷野”中探寻新的可能
“在文学的旷野里”这一主题,有着深远的寓意。这不仅是对柳青经典作品《在旷野里》的致敬,也体现了《人民文学》对自身发展与时代需求的思考。今年年初,《人民文学》首次刊发柳青70年前的佚作,文字之中的辽阔意象至今读来依然振奋人心。陈涛告诉记者,此次以“在文学的旷野里”为主题展开直播,则希望表达一种更加广阔的文学愿景:文学不应被束缚于书页之中,而应该以多样的形式融入时代,与每个人建立深刻的精神联系。
直播中,莫言与梁晓声围绕“文学如何回应现代生活”“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保持文学的深度”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他们的观点既有对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社会的敏锐观察。读者张志方告诉记者,能够参加这场活动,既是“回家”,也是“再出发”,“‘回家’是让我能够在现场聆听莫言、梁晓声与《人民文学》的情谊,还能讲述我自己与这份钟爱多年的文学期刊的故事;‘再出发’是让我在数智时代,能够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学、热爱阅读。”
这种深度对谈也是《人民文学》对文学期刊如何寻找转型之路的一次开题探索。陈涛透露,《人民文学》已经与合作方达成一致,计划于2025年举办4场读者专场活动,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能够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到文学对话中来。“只有与读者站在一起,文学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文学期刊也才能拥有更长远的未来。”陈涛说。
- 2024-12-24《抗日战争研究论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 2024-12-24《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引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学习热潮
- 2024-12-24“汉语盘点2024”年度字词揭晓仪式在京举办
- 2024-12-24《文学响宴——老舍的城》名家经典特别演出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