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陇原新书

【重推】 心灵深处的乡愁栖所

2025-04-07 09:5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大地湾遗址 资料图

  会宁山川 王进禄

  顾彤

  知道牛庆国的人,都说他是诗人牛庆国,若你不读他的散文,就不知道他也是散文里的歌者。在这暖春之初,牛庆国带着他的散文集《大地上的村庄》走近读者。他用温暖的文字诉说着村庄的故事,带读者感受来自大地的深情与眷恋。

  大地,广袤无垠;村庄,宁静安详。它们,是一个民族深深扎入历史土壤的老根,是一段春日暖阳般的回忆,是一件带着泥土的旧物,更是一份流淌在血液中割舍不断的亲情。

  书的开篇是《有个村子叫大地湾》,从复原的原始村落到“房子”里物品的陈列,从四面土墙的院子到“大地湾地画”,穿梭在古今村庄之间,呈现给读者一个个熟悉的乡村往事:“一个窑洞是一个家,两个窑洞是邻居,三个窑洞、四个窑洞,或者更多的窑洞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村子。”“我曾背了背篼,拿了镢头去挖过它(料姜石),有时候一镢头下去,镢头就被‘当’地一下弹起来……”“主人一定会让我坐到炕垴上,面前放了一张小炕桌,旁边熬了罐罐茶,留我吃饭。”大地湾遗址的建筑、文物,以及历史、文化,都被作者的文字赋予了生命,仿佛眼前升起了乡村袅袅的炊烟,灶膛里的柴火烧着喷香的饭菜,映照着先民们质朴的脸庞。读者跟随他的笔触,在充满希望的大地上游走,在西北乡村的土路上漫步,时而在谷场边停歇,感受着村庄独有的烟火气息;时而深入田埂尽头,探寻民族古老根系的奥秘。

  《肩上的灯盏》是一篇触碰心灵的散文,读到它,内心仿佛有一股温热的溪流淌过。当我们讲起父亲母亲时,总是感叹他们的不易与付出,儿时,父亲母亲的“唠叨”原来都是做人的道理,才使成年后的自己挺起胸脯,鼓起勇气,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在《肩上的灯盏》里他写道:“母亲告诉我,男儿肩上有两盏灯,一盏照着左边,一盏照着右边,即使再黑的夜里,真正的男儿也不会把路走错。”父亲母亲依旧是乡村朴实的农民,但话语里的力量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每一个家庭或许都有这样的“灯盏”,它可能是一句叮嘱,也可能是一声鼓励,语言质朴却有智慧,传递着爱与力量,在成年的时候,让这“肩上的灯盏”能够在家庭和社会的长河中闪耀。我想起牛庆国在诗歌《持灯者》中,是这样写母亲的:“她贫穷的一生,只有怀里的一盏灯,当另一间屋子亮起来时,我听见头顶的群星在奔走相告。”

  第三辑“乡村收藏”中收集了石磨、碌碡、灯盏、鞋样子、茶罐罐、锁子等农村用过的旧物什,那些承载着年少时记忆与情感的物品,是一代又一代村民们的生活图景。回味乡村的生活,最让人忘不了的是母亲纳过的布鞋,那么舒适又温暖。如今翻开母亲的箱子,依旧收藏着孩子从小到大的鞋样子,看着一副副鞋样子,就像看到了在泥土地里奔跑的自己、踏入学堂的自己、远离村庄的自己。在《鞋样子》里他这样说:“把一个人的鞋样积攒起来,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这部历史是母亲一针一线纳过来的。”在作者的笔下,乡村的旧物什就像是大地皮肤上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故事。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这些故事唤起的是无法抑制的乡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中,人们对于故乡的情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所以他也写故乡的风、故乡的土、四季的云和山里的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他将乡村那份割舍不断的血脉情、难分难舍的土地爱,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来,就像唱着一首古老的民谣。

  散文集的最后,讲的是“乡村人家”。人们在土地上走走停停,最终是为了安一个家,一代一代地传承,家就成了故乡。这看似简单的生活轨迹,实则是亲情在默默推动。“每年春天,岔里的第一声播种的耧铃总是由他先摇响;每年夏天,岔里的第一个麦束子,总是先立起在我家的地里;每年秋天,岔里碾场的第一声碌碡声,总是先由他吆着毛驴拉出来;而每年的冬天,岔里第一个杀过年猪的人家,总是我家。”父亲母亲的辛勤劳作在文字里不见一声苦,不见一声累,多的是对土地的坚守,对儿女的教育,对生活的责任。在作者讲述他的乡村人家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种生活场景,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父亲病卧在床,“从上房门里往出走时,我回头又看了一眼父亲,他背靠着炕上叠起的被子向我微笑着招了招手”。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同身受:爱护你的人,总不愿意把难堪表露给所爱的人。朴实的父亲母亲,给予孩子的力量永远是“安心”,让外出的游子勤勤勉勉工作,家里再大的事,也能被他们一个微笑化解。多年以后才知道,父母建起来的家,才是我们对故乡永恒不变的眷恋。为此,作者在一首诗中写道:“我知道故乡已经远了,家也从此叫作老家了,但那里还有一抔黄土,我得每年回去看看。”

  这就是《大地上的村庄》,既有阳光下劳作的身影、罐罐茶香里的家长里短,又有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回望。它不仅是在描述大地上村庄的物质风貌,更是在探索它的精神内核。这些散文犹如一阵春风,吹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向往和思考。从遥远的历史文化到如今的乡村生活,从先民的勤恳劳作到村民的真诚朴实,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生命、创造、传承、底蕴,这是大地上人们智慧的结晶,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大地上的村庄》,牛庆国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