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要闻

【甘版图书】 意远方知天地宽

2025-04-07 09:5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孟永鹏

  春晖泽万物,联语润千家。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琳的《春晖苑联稿》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构思精妙,特色鲜明,堪称精品力作。

  这部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享受之外,还带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其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对联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见于庙堂乡野、四时八节、千行百业、婚庆悼挽、居家宅第等,历经千年传承演进,以其短小、简洁、精美而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晖苑联稿》中的许多作品,立足当下,关注现实,与历史同行,既有时代的交响,也有奋斗的颂歌;既有精神的礼赞,也有生命的吟唱;既有自然的咏叹,也有情感的奏鸣,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诗意共鸣,彰显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从哲学意义上讲,“对”和“联”的艺术,实质上包含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辩证法,包含了对立统一规律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而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正是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要认知方法,也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赓续血脉、汲取营养,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源源不断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久为功地光大传统文化。《春晖苑联稿》通过一副副对联作品,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发扬传统文化,进行了生动的实践,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启示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一旦离开了继承和创新,差不多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作为诗体的文学,对联也概莫能外。《春晖苑联稿》中的部分作品,就其题材而言,拓展了内容表现,丰富了诗意表达,是作者对楹联的创新和发展,是对楹联艺术发展的大胆探索和重要贡献。

  “凌风摇瘦影/暮色深/泪眼蒙/耳畔忍闻归鸟过//拄杖问樵人/身单小/柴湿重/途中可见痴儿回”(《望归》)

  天色已晚,倦鸟归林,打柴的孩子还没有回来。母亲拄着拐杖,站在风中向路口张望,逢人就问:你看着我的娃了吗?他累了饿了,他背着柴火,还能走得动吗?文字和文学的力量往往隐藏在爱的细节中。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细节,用寥寥几十字的对联呈现出来,何其生动!何其感人!联作就是律动的诗,是跳动的歌,是涌动的情,是流动的景,读来余音绕梁、袅袅不绝,品之唇齿留香、芬芳迷人。

  启示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晖苑联稿》中,不乏对人生的思悟,更有对生命意义的审视和追问,既有“念天地之悠悠”的苍凉与喟叹,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陈琳青年时代即学习、创作、研究楹联,业余创作了大量对联和诗词作品。退休后,他继续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并奉上了自己的心血之作《春晖苑联稿》,正所谓“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陈琳的人生历程启发我们:一个有大爱、有至情、有诗性的人,他的生命是饱满的、鲜活的、绚丽的,他的内心永远有一抹明丽温煦的春晖,永远拥有人生的春天!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琳与他的《春晖苑联稿》,激励我们更深入地咀嚼、品味人生,思考和体悟生命这本大书的真谛要义。

  (《春晖苑联稿》,陈琳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