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版图书】 行走于中国历史上的西部


春风吹过玉门关。周斌全
段小强
中国西部是古代中西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古代交通路线都与中国西部关系密切。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向西传播,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古代中国,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注入新的活力。而丝绸之路西行文献则扮演了这两大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角色。西行文献产生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自不同的群体,人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考察之后,留下大量行记文字,而这些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西部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珍贵资料。
《中国西行文献丛书》已经整理、刊印了两辑,整理公布了大量的资料,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便了学界对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也应运而生。本辑共收录西行文献五十卷、三百余种,主要集中于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行记文献。所收录的文献类型较多,有游记、诗文集、调查报告、考古勘察、杂记、随笔、图谱、日记等。所收录的文献内容也极为丰富,涉及西部政治、经济、文化、道路、交通、山川、河流、风俗、物产等。
一
本辑收录的第一部文献,是学界所熟知的《穆天子传》。《穆天子传》作为一部西晋初年的出土文献,被学者看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游记,当然也是一部西行记。自这部文献被发现之后,从郭璞、荀勖、洪颐煊到孙诒让、王国维、顾颉刚、岑仲勉等学者,都曾对这部文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学界尤其对于文献中的主人公周穆王西行的路线作了详细的考证,甚至有学者将周穆王西征与东返的路线定名为“先秦丝绸之路”,穆王西行路线包含了“丝绸之路青海道”“丝绸之路大海道”“走廊南山道”“草原丝绸之路”等,因此,《穆天子传》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中国西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史料。
本辑收录宋元西行文献六部,分别是宋人李远《青唐录》(亦称《青塘录》)、郑刚中《西征道里记》、张德辉《边堠纪行》(又名《塞北纪行》)、彭大雅《黑鞑事略》、范成大《吴船录》,以及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这六部文献均为亲历者所作,著者或为军人,或为使者,他们将自己亲见亲闻之事记载下来,对于我们研究宋元时期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元人纳新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完成的《河朔访古记》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在元顺帝至正时期,从浙江出发,渡过淮河,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各地寻访古迹、凭吊山川人物,考订宋金疆场,尤其注重对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的考察,并搜求古刻名碑,对著者加以考订,撰成这部在中国考古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
本辑亦收录了较多关于西南地区的行记文献,主要集中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如明代著名文士杨慎在嘉靖三年(1524年)因上疏议大礼,被削籍谪戍今云南保山,后客死云南戍所。在谪戍云南的三十多年间,杨慎数次往返川滇之间,自云“鬓毛尽向风尘白,往复滇云十四回”,故作《滇程记》。《滇程记》是第一部系统记载云南交通路线、途程的文献,是研究云南交通历史、边疆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本辑所收录的清人西行文献较多。清代,“西北史地学”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代表性学者。西北史地学的研究以清代乾嘉时期的祁韵士、松筠等人为发端,他们均为谪戍新疆的官员,在“信今而证古”“不作无用之书”原则的指导下,撰述了大量西行著作。山西寿阳人祁韵士所著《万里行程记》是作者西行新疆伊犁途中,随手疏记,编缀而成,内容涉及山川、城堡、名胜、古迹、人物、风俗等内容。清人洪亮吉亦为西北史学派的核心人物,这位榜眼出身的著名考据学家因痛斥时政流弊,被遣戍伊犁,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西行文献,本辑收录其著作九种,分别是《昆仑山释》《西海释》《天山赞》《瀚海赞》《冰山赞》《净海赞》《百日赐还集》《冰天雪窖词》《万里荷戈集》,多为诗文之作。从其诗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拥有的爱国情怀,他对昆仑山、天山、瀚海等有非常精到的阐述。
民国时期的西行文献较多,内容极为庞杂,几乎占据全书的五分之三。本辑所收录的民国西行文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游记,如蒋维乔《五台山游记》《西岳华山纪游》、康耀辰《华山游记》、于右任《太白山纪游歌》、张恨水《西游小记》、萧梅性《兰州导游》、吴怀天《西游记》等,数量巨多,内容以诗文为主。第二类为考古报告或者调查报告,如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甘肃考古记》。第三类,主要是一部分官员的考察、视察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政性。
二
《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为学界研究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便利。由于宋代统治方域有限,所以对河湟地区的了解较少,而宋人李远《青唐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青唐录》记述了河湟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山川、地理、风土等情况,尤其记述了唃厮啰政权首府青唐城、西青唐寺和其他地方的佛教概况,弥足珍贵,是研究唃厮啰政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重要史料。
“文不游不能奇,诗不游亦不能奇”,《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整理、收录的古代西行文献有大量的诗集、文集,包括一些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穆天子传》很长一段时期都被当作是一篇文学体裁的作品。自《穆天子传》之后,西行记作为一种专门记录西北旅行的文学体式开始大规模发展。到明清时期,西行记成为融合诗歌、散文、小说、游记于一体即史即文的文学体裁。尤其是清代乾嘉之后,出现了纪昀、松筠、祁韵士、洪亮吉、林则徐、曹麟开、史善长、徐松、张澍等西行文学诗文大家,他们出入于塞草边风,辗转于大漠戈壁,“历前人未历之境”,眼界大开。西北的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催生了许多思想新颖、感情真挚、风格多样的诗文作品。本辑所收录的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和宁《甘州歌》《蝼蚁赋》、洪亮吉《瀚海歌》《昆仑山释》《天山赞》《瀚海赞》《万里荷戈集》、曹麟开《塞上竹枝词》《八景诗》、铁保《玉门诗抄》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亦整理收录了大量的调查报告、考古报告、日记等文献,为中国西部考古以及社会风俗、地理变迁等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如伯希和《敦煌石室访书记》《中国西域探险报告书》、法国色伽兰《中国西部考古记》等,在本辑中有整理收录。而中国学者罗振玉《流沙访古记》、王重民《敦煌文物被盗记》、陈希夷《万佛峡访古记》等在本辑中亦有收录,为研究丝绸之路史和敦煌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另外,本辑收录了大量有关西部民俗、风物等的文献,如渤生《西乡风土谈》、葛赤峰《藏边采风记》、梁掌卿《库伦旅行日记》、袁应麟《塔尔寺巡礼》等,为研究民国时期的西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乡俗礼仪等论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中国西部自古以来民族成分复杂,《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收录了大量有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文献,这些文献属于“三交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献。本辑所收录的民族类文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出使或视察的相关见闻记载,如唐代刘元鼎《使吐蕃经见纪略》,宋人李远《黑鞑事略》,清人锡珍《奉使喀尔喀纪程草》、冯有真《新疆视察记》、春群《库恰间军事调查报告》等;第二类——主要是一些调查报告,如庄泽宣《西北考察后的感想》、暨南大学西北教育考察团《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等;第三类——主要是一些游记、行记等,如郑国翰《四王子府游记》、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葛赤峰《藏边采风记》、王世睿《进藏纪程》、傅樵斧《松潘游记》,以及日本人青木文教《西藏游记》、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等。这些文献对于清代、民国时期西部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等着墨较多,为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史料和视角。
《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全50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郑炳林、陈自仁总主编,张兵、段小强、姜晓玉、何艺培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本文据《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第三辑)·序三》删节整理而成,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2025-04-24《兰州啊兰州》正式出版发行
- 2025-04-23新书推荐 | 甘肃人民出版社《“洞见”与“偏见”: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当代小说》
- 2025-04-23新书推荐 | 读者出版社《每个人的傍晚,都住着故乡的晚霞》《人生只是路过,没什么不可放下》
- 2025-04-16新书推荐 | 王元院士半生心血,讲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自强不息的人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