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孩子玩手机,小心被诈骗
原标题: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孩子玩手机,小心被诈骗
暑假里,盯上孩子的电信诈骗成为新安全隐患。近日,我省陇南市一学生玩家长手机时被骗4万余元……警方提醒家长,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支付密码,以免被骗子盯上损失钱财。7月17日,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提醒市民谨防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虚假投资理财、虚假服务及冒充熟人、购物客服类诈骗。如有疑问,立即拨打96110咨询或报警。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7月8日,陇南市学生Z在家中用母亲的手机玩游戏时,陌生网友私发消息称加好友可以送皮肤。Z在添加对方好友后,对方用视频电话教他操作手机,他按对方要求下载了某APP,登录了对方提供的账号,并进入代付订单后分别支付了两笔订单共4.6万余元。后按照对方要求删除了APP以及对方QQ账号。Z母亲回家查看手机后,发现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父母和老师在平时应加强对孩子防诈知识的普及。游戏是日常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游戏外一旦涉及“免费”送皮肤、金币要求加好友或者扫码等所谓的“免费服务”都是诈骗。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
7月9日,家住陇南市的G先生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了一个关于炒股的直播,觉得对方炒股很厉害,于是私信对方问能否一起研究炒股。对方将G先生拉入一个炒股QQ群,里面不时有炒股直播视频,并且出现签到返现金的活动。一段时间后,群里一名自称是“操盘手”的人,声称手中有一些席位可以给群里的散户,于是G先生按对方提示下载了APP。最初G先生在该平台的股票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后在平台上中签的股票金额也越来越高,G先生最终放下戒心投资了一笔3万元的股票,但抛出股票时却始终无法提现,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直播内容五花八门,不要因为直播是在公共平台就放松警惕。骗子对受害者都是放长线钓大鱼,带你“投资理财”、能“另辟蹊径赚钱”的都是骗子。
冒充熟人类诈骗
7月10日,T女士收到一条来自同学的QQ消息,该同学告诉T女士他的微信号被限制登录,而他的朋友骑车摔伤,现在急诊等着医药费用,他能否先把医药费转到T女士银行卡上,然后T女士再将钱用微信转给他朋友。热心的T女士听后给了对方卡号,随后对方给T女士发来了转账成功的截图,但T女士未收到银行到账的短信。对方称联系了银行,银行客服说跨行转账约两小时后才到账。由于对方急需用钱,T女士便添加了对方提供的微信号,对方要求T女士分三次用扫二维码的方式转账约4000元,几个小时后T女士依然未收到转账,T女士遂联系自己的朋友,朋友告诉她自己QQ被盗了,并不知道此事。T女士才知道自己被骗了,随后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一般亲友突然在聊天软件上联系自己,称需要用钱时,我们应该及时联系本人问清事情的真实情况,不要因为熟悉或者对方声称“急用”而误入骗子的圈套。转账截图,更是利用P图软件分分钟就可制作出的诈骗道具。
冒充贷款客服类诈骗
7月10日,家住平凉市的C先生发现自己将还车贷的钱存错了银行卡,以至于未能还款成功并且逾期。心急的C先生立即联系车贷平台客服人员,可对方一直未回复。C先生通过网页搜到该平台客服的一个联系方式,拨通后对方称自己就是该平台客服。C先生和对方说明情况后,对方让C先生提供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查到了C先生购买车的车型,称可以帮C先生直接操作还款。于是C先生往对方提供的账号内转账一万余元。几天后C先生在平台查到自己依然处于还贷逾期状态,该平台客服也告知C先生未收到他的还款,C先生却再也无法联系到之前的收款人,发现被骗后报了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一般发现自己贷款逾期的情况下,广大群众都会出现焦急的状态,此时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一定要耐心等待正规贷款机构客服人员的回复,并按正规途径解决问题。
虚假服务类诈骗
2020年年底,X先生在驾校门口看到了可以快速办理驾照的广告,于是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对方微信,对方先后以支付考试费、过关费、办理费、工本费、好处费等为由,半年内让X先生转账达8次,合计1万余元。后对方仍要求X先生继续转账,可迟迟未给X先生办理驾照。X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办任何证件请走合法途径、按正规程序办理,凡称有办法能跳过一系列步骤直接办理的都是骗子。同时,买卖假证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所以呼吁大家:依法办证,合法做人。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张秀芸
相关新闻
- 2021-07-05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 2021-06-28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 2021-06-07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 2021-06-01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